第182部分(第1/4 页)
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
然而毕竟是年少轻狂,这孩子后来让董卓抓起来了。
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开开心心,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后,《三国志》上有一句话触目惊心:
“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这孩子见失去了当齐桓晋文的机会,便要跑到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随时准备割据自立。
然而他最终成为别人的谋主,而不是自立门户,也是由于这种激进的性格。
即便不是因为道路阻隔无法到达蜀郡,荀攸也终将被真正的领袖收服。
不过,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这些变故,将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个德才并重、近乎完人的优秀人才。
在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后,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对所有谋士评价中最完美的。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竟然敢说自己不忠于刘家,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
当然,赵云不会因为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敢小觑天下人,现在的历史与自己熟知的早就偏离了方向,更不敢断言未来的走向。
“或许是侄儿太敏感了,”荀攸叹了一口气:“其实,姑父,我荀家家世比起赵家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何不······”
这小子编不下去了,他想拉拢别人,突然发现家族拥有的一切在赵家面前不值一提。
唯一值得称道的,不过是颍川书院,现在连祭酒都跑去燕赵书院,还得意个毛啊。
赵云一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未完待续。)
第四十一章幸福的烦恼
“公达,你也看得出来刘家天子不仁。”赵云笑得像个孩子。
荀攸默不作声,心里剧震。就这么几句话,对方就知道了自己想要成就一番皇图霸业的想法,反正自己是后辈,赖皮一点无所谓。
“目前的黄巾道,将会愈演愈烈!”赵云再次展开了神棍的那一套:“此后,那位就会警醒,可惜悔之晚矣。”
“他想把天下的财富聚在自己手中,与民争利的主导思想不变。只等他一走,天下就会四分五裂。”
“那位酒色过度,宫中的****传闻想必你也曾听说过些风言风语。实话告诉你,能流传出来的,基本上都是真的。他还能活多久?不超过十年!”
“乱世出英雄,乱世需要的是强大的武力,荀家有么?赵家有!”
在这里,赵云也不妨吹一吹牛:“鲜卑人何等强大?我赵家攻之而下。惜乎都是用我家的钱,来为刘家人粉饰太平,家父毅然隐退。”
如果说以前的荀攸对赵云还有些看法,此刻却已刮目相看,至少在年轻一辈中,没有谁像他这么有远见卓识。
俗话说:茂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说明赵家的情报系统比之荀家,不晓得要强出多少倍。
自己只是觉得这个朝廷腐朽了,荀家必须要做好一些准备。
颍川书院在文才和治国安邦方面不缺人才,差的就是赵家这种军事巨擘。
现在的赵家韬光养晦,很明显就是在等着灵帝去世的那一天,就是没有荀家,人家一样可以趁势而起。
这个年代的人不管有如何聪明,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可能料到后面的变化。
特别是黄巾道这种街头田边的小团体,竟然可以动摇大汉的基础,在荀攸看来有些不太确定,他还想观察下,毕竟到了京城后一直以来都在扩大影响力,做着人才贮备的工作。
双方的第一次交流,也算不上不欢而散,荀攸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
“主公,此子真有你说的那么厉害?”贾诩从暗影里踱出。
师父很放心,没有在包间里作陪,也不晓得他老人家到哪儿去了。
贾诩的关键词与荀攸的特点雷同,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
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
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贾诩所展现出的“经权达变”的修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
正如《三国志》里所说:“权以济事”,也就是应对事故、应对人事。
李傕、郭汜、段煨、张绣,这些位土匪大爷哪个是省油的灯?
然而只要贾诩一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