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部分(第1/4 页)
湫紊躐场!�
此时没有正式建立成为一大宗教,却因受到外来宗教的刺激,已隐然生起抗拒的运动。
到汉末桓帝、灵帝时代,有沛国人张道陵,初名陵。
其本是太学诸生,博通五经。及其晚年,忽然感叹读书无益于年命之事,遂学长生之道,自称得黄帝九鼎丹法。
因无资财合药,闻蜀人纯厚,易于教化,与弟子入蜀,居鹄鸣山中,著作道书二十四篇。
陈寿在《三国志?张鲁传》中,称其为“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学者,出五斗米,故世称米贼。”后世又称其为“五斗米道”。
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到了张鲁行道的时期,已经据有东川,掌握实际的地方行政权,设官置吏,皆以鬼神之道命名,俨然为一路诸侯,而执掌********的实权。
东川对于巴蜀政局,有举足轻重之势,实为中国历史上施行地方宗教政治的第一人。
徐州琅邪国于吉,宫崇诣阙上师。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
于吉家祖上就是搞道术的,看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他们家的道术应该属于画符施水这一民间流派,不同于生炉炼丹的官方流派。
他家不光专业精熟,而且慈悲为怀,不杀生命,到了他这一代的时候,专业技术已经很发达,“精苦有逾于昔人”。
于吉专业技术精熟的标志就是那本《太平清领书》,就是所谓的《太平要术》或者称为《太平经》。
如前文所述,这本书是汉顺帝时期由他的徒弟宫崇送到皇宫的,此书装订典雅,所谓“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
最奇妙的是书的来历,是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而且是一本“神书”。
这明显是夸大之词,别说东汉末年纸张还没有普及,这书是写在布帛上的,就算是写在纸上的,放在水面上也早湿成一团了。
上次鄱阳湖边和赵云的相遇,他早就知道此子日后必然成大器,不想现在就写出了《老子化胡经》来和道家掰手腕。
左慈也是东汉末年道家的一个大牛。
他字元放,道号乌角先生,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
《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左慈是葛玄之师。
传其《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各一卷。
曹植《辩道论》中说他擅长房中术。据有关史料记载,经过六七十年的修炼,是死后成仙的。葛洪《神仙传》也说他能够役使鬼神,会变化、辟谷。
不过在赵云的眼里,就是一个会武功的道士,貌似精神力比较强大。
要说左慈和于吉谁厉害,出家人又不会像武者一样,一言不和拔刀相向。
于吉的《太平要术》跟左慈的《遁甲天书》比起来,遁甲天书更好看一些。但是,并不意味着更厉害。
举个例子,于吉跟左慈同样可以做到呼风唤雨,但于吉凭的是真实道行,而且于吉一生救人无数,根行要比左慈好的多。
但左慈玩的一定比于吉漂亮的多,因为遁甲天书不存在救人的问题,它本身只不过是幻术的大综合。
而幻术,在道行里来说是最不入流的东西。幻术不凭借道行而是凭借符印,这直接导致了幻术实际威力的薄弱。
拿例子出来,于吉轻松搞死孙策,而左慈变了半天戏法,只不过让曹操看了热闹而已,真正的杀伤力是没有的。
说到道家,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及。他叫魏伯阳,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出身高门望族,乃会稽魏家的人。
他世袭簪缨,但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魏伯阳本不是道士,后世道教把他奉为神仙。
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是现存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最早著作。
该书思想来源本于黄老与《周易》,并参考古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
作者由于“恐泄天之符”,故行文多恍惚之辞、类比之喻,文字古奥难懂,不易捉摸。《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
然而此时,他已经去世十年之久。要不然,丧家之犬于吉也不可能从琅琊跑到吴地,道家人的地域观念还是非常强的。
不管是武者还是道士,他们的修炼都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