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14节(第1/3 页)
</dt>
&esp;&esp;满堂喝彩,就连张泉、王大苗也忍不住站起叫好。
&esp;&esp;“这是——”
&esp;&esp;于谦有些惊讶。
&esp;&esp;王大苗坐了下来,笑道:“这是老刘头的绝技,雷声、雨声、鸟声、马蹄声,甚至连兵器交锋声都能喊出来,听他说书,那才是身临其境,舒坦得很啊。”
&esp;&esp;朱文奎赞叹地看去:“着实厉害。”
&esp;&esp;于谦也敬佩不已,这可就是人才啊。
&esp;&esp;想想当年孟尝君如果没有门客会“鸡鸣狗盗”这些特殊本事也回不去。
&esp;&esp;朱文奎看向张泉手边的书,不由问道:“这位兄长看的是什么书?”
&esp;&esp;张泉拍了拍书,笑道:“你是读书人,想来应该清楚四大名著吧,这便是其中之一的《瀛涯胜览》。”
&esp;&esp;“四大名著?”
&esp;&esp;朱文奎看向于谦。
&esp;&esp;于谦摇头,表示不要看我,我也不知道。
&esp;&esp;张泉看着面面相觑的朱文奎与于谦,皱眉道:“你们竟是不知?这可不行,读书人怎能不读四大名著?”
&esp;&esp;王大苗也不解:“我家伢子可喜欢四大名著,你们没看过?”
&esp;&esp;朱文奎笑道:“这《瀛涯胜览》我们倒是读过,著作之人名为马欢,是郑和大船队中的书吏通事,这书中记录了郑和大航海时经过的诸多国家,风景风俗,地理山川,国王语言、气候物产、海潮航路等等。只是,四大名著的说法,我们并不知情。”
&esp;&esp;张泉见朱文奎轻松说出,舒展开眉头,笑道:“你们不知道也不怪你们,一个个都在埋头苦读。这四大名著还是今年年初中华书局定下的,说是以销卖量为准,选出了四本小说。这《瀛涯胜览》便是 新的行业,资本发展
&esp;&esp;沧州,中华书局。
&esp;&esp;主事丁广河看着眼前的太子,又惊又喜。惊的是太子竟然来到了这里,喜的是再一次见到太子。
&esp;&esp;丁广河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中华书局直属皇家产业。
&esp;&esp;按照皇室规定,行省主事一年一入京,府域主事两年一入京,县域主事三年一入京。当然,偏远的地方行省主事可以通过驿传来送文书账册,未必需要亲自到京师。
&esp;&esp;丁广河有幸见到太子,还是在迁都之后的,将朝廷之策定在了整顿官场之上。
&esp;&esp;太子虽未成年,可其表现出的对贪腐欺民官吏零容忍的强势与威严令无数百姓欢喜。
&esp;&esp;那日,丁广河在。
&esp;&esp;朱文奎虽然不认识丁广河,但看他紧张与恭敬的神情便明白过来,笑着安抚道:“孤来这里不是找你麻烦,将书局的账册拿过来就好。”
&esp;&esp;丁广河连忙将账册找出,送至桌案上,问道:“殿下可是想找售卖最好的是哪些书?”
&esp;&esp;朱文奎微微点头。
&esp;&esp;丁广河放松了一些,说:“今年上半年卖得最好的书,还是往年的四本,即《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瀛涯胜览》与《太祖开国志》。不过有两本书异军突起,最近售卖的不错,在这沧州城,也有不少人购买。”
&esp;&esp;朱文奎抬起头看向丁广河,问道:“哪两本书?”
&esp;&esp;丁广河安排伙计找来两本书,然后递给朱文奎:“一本是前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还有一本名为《国子监的天才监生》。”
&esp;&esp;朱文奎微微皱眉。
&esp;&esp;《梦溪笔谈》销量增加可以理解,毕竟这里面学问庞杂,一些社学启蒙时也会引导弟子翻阅这本书。倒是这《国子监的天才监生》,可是第一次听闻与见到,当看到署名是胡濙时,朱文奎有些郁闷了,这个祭酒不是很忙嘛,怎么还有时间去写书?
&esp;&esp;只听说胡濙在研究医学,准备写医书,没听说过胡濙还写国子监监生的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