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1/4 页)
只能四处奔走打听消息,企图让故旧讨得一天光明。
本来他精通乔装之术,又手段惊天,朝廷的人自然不会发现他的什么端倪。
但正是因为白长生心存故旧,这才使得自己露出了马脚,被人一纸揭发,现了端倪。
朝廷当即派人来拿,白三石靠着百姓的帮助仓皇出逃北京,一路被人追杀。
正好当年那群人知道了这消息,赶忙从各处赶来相帮,这群人也都感念白三石,这些年来都是靠着他所告知的消息才勉强能苟延残喘。
又加之乃是昔日军师,怎能不出手相帮?
终于也就有了后来的落幕之战,白三石带着故旧来到了昔日那山头之上,悲悯之情顿起。
可毕竟是穷途末路,再有逆天手段也无可奈何,白三石战死荒山,一群忠心猛士也悉数授首。
仅存下来的几人也是伤残之身落魄而逃,再难掀起什么波澜了,他们这伙人也彻底覆灭了。
而关于白三石的死,朝廷并没有昭告天下,也是出于顾虑。
因为白三石在京城的口碑颇佳,曾救助无数百姓,大家对此人很是感激,出于这个顾虑自不能轻易道出实情。
一语带过,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知晓内情也都噤若寒蝉,而那个时候的白长生已经长大了,他听到的只是老父染病城外,病死荒野。
想不到这里面居然藏着这么多隐秘。
后来也曾有人打着白三石他们这伙人的旗号想要另起山头,自然就是当年唐秋生所遇到的那群人。
可那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没个干净利落的拳脚功夫,更是胸无大志,朝廷只要出兵便会作那鸟兽散,根本毫无志气可表。
令人惊诧的是,就在近年以来,却听说有天资纵横之人了解了当年的隐秘,一直想要光复大业,不过这里面交杂着太多的是非,根本说不清楚。
自古以来,起兵造反都难以讲得清楚,很多人都是打着个好听的旗号为非作歹罢了,都想分得一杯江山社稷之羹。
可天不助纣,靠着残害生灵成就的霸业又会有什么好下场呢?
听这群人的过往,好像都是秉承了什么遗志,但其实说到底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有“话语权”而已。
当初万历八年也好,后来的白三石也罢,再后来的乌合之众一样,现在的娄冥同理,虽然都打着抗击朝廷苛政滥刑的由头来造反,其实都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聚在一起。
想要在江山社稷的蓝图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一笔惊鸿,如此简单,却又如此血腥。
看着彼此都有一些关联,也不过是为了行事之时,有个顺理成章的说法罢了。
每个人殊归同路,到了最后的结局竟然如此相像,想到这里吴老三不禁是唏嘘感慨。
可白长生没有,他没想那么多,听到后来他已然泪水湿透了衣衫,他的父亲居然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父亲白三石确实是个英雄,从未取民分毫,到后来又能做到仗义疏财,但奈何只是在江山沉浮的乱世中添了一声叹息。
这事情说不出对错,也没有对错。
要不是乾隆爷宠信大管家这样的贪官,也不至于京畿之地的灾荒持续数年,更不致于后来白三石灰心丧志,想到要覆灭这等可笑的江山。
可又因为是起兵造反,才使得后来无数人命丧黄泉。
这事情从哪个角度去讲,都没有明确的是非对错可言。
但朝廷到底还是留情了,留下了自己,没有赶尽杀绝,这难道是为了嘲笑吗?
白长生恨地牙痒,却又不知道该去恨谁。
恨这天吧,朦了我心,恨这地吧,胧了我志,恨这苍生吧,颠沛流离,恨这大地吧,谁主沉浮。
江山社稷一碗汤,白骨作料肉作羹,最终只有一个人能畅饮天下,而这一人的座下,有多少白骨相拥堆垒的咏叹?
白长生叹了一口气,对于这个事实他无话可说。
沉默了半响这才抬头,擦干了眼泪继续问道:
“我那师父,是不是也和我父亲有关?”
“是的。”
九门提督沉吟道,虽然看着白长生承受这等事实有些不忍,但还是说了出来。
他的师父曾经也想要追随白三石,但白三石遇见此人之后,与之相谈甚欢,但并没有将其收入麾下。
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手段,断命的传承!
掌握这断命的传承的,当今当世也不过此二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