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暝浮�
我不明白,为什么在《郭台铭与富士康》一书的后半部分才讲到了这一段:
从1989年开始,郭台铭毅然前往美国坐阵、开拓市场,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攻下康柏等公司的订单。“我从洛杉矶飞休斯敦,整整飞了两年,才拿到第一张订单。”郭台铭回忆说。
第一次美国之行,订单不是很大,最大的收获是让郭台铭决定舍弃代理商的方式,改找一位美国当地人做营销经理,自己开发市场和客户。
“他不但可以帮我跑业务,还可以顺便开车,当司机,又可以让我练习英语。”郭台铭真会精打细算。同时,因为美国机票不便宜,尤其是距离近的时候更不划算,郭台铭就利用公路,与客户告别后,开车上路到下一个城市,每晚总要十一点钟以后,才能在每晚16美元的便宜汽车旅馆登记住宿;隔天早上6点钟又出发,上午10点前抵达下一个城市的客户办公室。几年下来,郭台铭竟然已经去过美国52个州中的32个了。
如果说在郭台铭的经营哲学中,有什么一致的想法,我觉得就是坚决傍大款,所谓“四千年前注定的成功”依我看就是傍大款必然成功。至于富士康有无与伦比的模具,有着非常先进的制造能力和富士康的成功之间,并不是一个鸡和蛋难解的悬疑,更不是因为有先进的模具是成功的因素,事实上,你要是有了钱,也照样可以有先进的模具和流水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书评:傍大款,傍成大款(2)
“这还用你说?傍大款的道理不但郭台铭懂,你懂,人人都懂!”没错,但是大多数并不明白傍大款不是寻求大款的帮助和施舍,而是一种牺牲,“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想郭台铭一定非常喜欢这句话,像所有的成功一样,关键是他实现了很多人也明白的道理。
富士康的成功再一次诠释了古老的先哲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以及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明摆着的事实是中国现在的主要竞争优势仍然是人力成本的优势,我们竞争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句话往往被解读成反思,实际上不是!我认为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是非常现实也非常幸运的。问题很简单:你是解决一亿就业,做简单的工作,还是要让100万人成为白领,其余的人去领救济金?
世界上没有永久的优势,一种趋势在成长的过程中,削弱这种优势的力量也在趋于成熟。就拿工资低这个比较优势而言,随着后进者经济的成长,工资必然提高,比较优势必然削弱。这也是好事!一些所谓知名的学者竟然投鼠忌器,恐怕最低工资法、劳动者保护条例等会使我们丧失比较优势。这简直荒谬之极!从本质上来说,工资低、劳动条件差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和优势,同时,我们永远都不要忘了,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这个优势,而不是整天吃糠咽菜,实现所谓“赚老外的钱”这个光辉的理想。至于如何建立新的竞争优势,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自然界的逻辑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当一种优势逐渐消失的时候,另外一种优势会逐渐成长。
(本文作者为财经作家,著有《达尔文密码——人性与财富的进化》等)
精彩内容集锦
华为,2006年销售收入659亿元人民币,被公认为最成功的中国企业。
联想,2006年销售收入1389亿元人民币,高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
还有一家企业,改革开放20年来同华为和联想在中国大陆一起成长起来,2006年,它销售收入4125亿元人民币,是华为的倍、联想的3倍。
它就是富士康科技集团。
在台湾,它又叫鸿海。
富士康把自己包裹得太严,虽然在国际上声名显赫,但多年来在大陆却很少为人所知。
1988年,富士康到深圳投资建厂的时候,它不过是一个百十人的小厂,但是20年以后,没有哪一家竞争领域的企业可与富士康相匹敌,包括我们认为最成功的联想、海尔、华为这些大陆最知名的企业。
近来,《华为的世界》一书在市场上热卖。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神秘的企业大都倒下了,为什么华为还站着?”
华为之所以成为国内财经作者追捧的对象,先后有《华为真相》、《走出华为》等书籍出版,是因为它的高科技色彩和够大、够强。“从注册资本万元人民币的代理商成长为营收60亿美元的准世界级公司”,华为的成长是令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