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暮没担�辉谖颐且晃兜呐酰�褚獾奶!N颐窍M�桓霭偌艺��氖贝��换队�'唯儒独尊'的董仲舒!一个中国的罪人!所以,我也希望不要硬把鲁迅塑造成一个新的圣人〃。
刘文典在演讲中所表达的观点未必是正确的,〃他对鲁迅的认识相当陈旧,他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20年代。和20年代的胡适、周作人、钱玄同等对鲁迅的认识差不多〃5 。在演讲中所说的一些话,也确实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但实事求是地分析,刘文典并没有贬低鲁迅的用意,更没有试图通过踩踏鲁迅来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声望。
第68节:〃骂鲁迅〃风波(7)
据说,完全〃一边倒〃的批判声,让刘文典大感意外,觉得很委屈,他后来多次跟儿子刘平章说:〃我很佩服鲁迅,怎么可能攻击他呢!〃
他所说的,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
内容并非〃空穴来风〃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刘文典当日在演讲中所列举的〃鲁迅疵点〃种种,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实际上,大多数还都是学术界早有争论的,有的甚至在鲁迅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争得天翻地覆了。
刘文典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将这些〃噱头〃重新梳理了一次。同时,刘文典可能也感觉到了,许多年来,人们将鲁迅捧得过高或踩得过低,其实都是一种〃误读〃。他希望能凭借自己对于鲁迅的了解与把握,还原一个作为〃人〃而不是〃神〃的鲁迅。
如果将刘文典的演讲内容大体归纳一下,大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鲁迅的性格问题,如〃鲁迅对世人是抱着仇恨的态度〃、〃是具有'迫害狂'心理的人〃。
二、关于鲁迅的人品问题,如〃鲁迅的私德不好,他和他兄弟周作人就很水火〃。
三、关于鲁迅的小说问题,如〃鲁迅的小说取材,只专就一个地方的来取〃、〃我们中国的革命小说革命到《金瓶梅》,可以说革命到顶,鲁迅的小说怎样能够比呢?〃
四、关于鲁迅的抄袭问题,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了日本盐谷温的一部分著作〃。
五、关于鲁迅的〃思想家〃问题,如〃鲁迅他算不得一个思想家,因为他对中国的哲学还没有研究透彻〃、〃鲁迅的思想还是中国的思想,并算不得西洋的思想〃。
倘若我们仔细观照鲁迅同时代的人,或者鲁迅研究者们的笔触,去一一〃咀嚼〃刘文典所罗列的这些〃鲁迅疑案〃,就会发现刘文典的这些言论几乎都是有来由的,只不过他又做了一些订正或发挥,分析如下:
其一,关于鲁迅的性格。
在这一方面,骂得最多最厉害的是女作家苏雪林。苏雪林,安徽太平人,青年时代曾十分崇拜鲁迅,但她看到鲁迅与陈源(西滢)、徐志摩等人的摩擦后,逐渐认定鲁迅是个〃心底狭小〃的人,由此走上坚定的〃反鲁道路〃,至死未变,〃'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事业〃。
1936年11月,苏雪林在给胡适的信里,曾毫不留情地大骂鲁迅:〃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但他的党羽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像孔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受他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了得?〃
其实,对于自身的〃尖刻〃,鲁迅生前也有所解释。1926年2月7日,鲁迅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我还不能〃带住〃》,回应陈西滢、徐志摩等人的批评,其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于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万一那些虚伪者居然觉得一点痛苦,有些省悟,知道伎俩也有穷时,少装些假面目,则用了陈源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教训〃。
第69节:〃骂鲁迅〃风波(8)
鲁迅一生树敌无数,其中不少都是现实斗争的需要,并非他本人与之有什么个人恩怨。但在与这些论战的过程中,难免有误伤或者偏激之处,而他对于〃怨敌〃的态度始终是冷漠而无情的:〃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这或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