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存在一定的距离。在笔者的所知范围内,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新闻策划”的案例集——三位资深记者记录了另类策划人比特策划的23个热点“秀”出炉的详细过程,并对之进行了专业解读与深度剖析——在此意义上,《作秀为王》的出现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应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开始由自发地“作秀”走向自觉地“作秀”,由“新闻记实”时代步入“做新闻”的时代。
由于某种因缘巧合,我有幸目睹这一新闻运作模式转型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一进程。除了该书的主笔文定兄,我其实比本书的其他几位作者更早发现本书的主人公比特。那时我还在华中师大读研,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文为生,时常到西祠胡同的撰稿人之家上去转悠,查阅里面的媒体征稿信息。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比特发在上面的一个帖子,也许是好奇心太强的缘故吧,从此就被比特的独具的个性给吸引住了,成了他的网友。
那时比特正处于“大肚女童秀”的阶段,与比特一样,我也是出身草根,俗话说,“人生大戏台,戏台小人生”——这世界上谁又不在演戏(show)呢?只是比特“秀”的方式与普通人有点不同而已。西哲云,“怪人点缀了世界”,我一直很服膺这句话背后隐藏着的宽容与乐天的人生智慧。因此,与一些“正人君子”或“道学家”不一样,我对比特一直没什么恶感,何况,他的很多“作秀”是为了帮助别人。
后来,陆续地看到比特新的“作品”频频见报,而且几乎每一次都招来不少唾沫和砖头,惹得媒体“别无选择”地跟在他的屁股后面转,简直对他有点“爱你没商量”的味道在里面。比特是个非常有童心的人,每次作秀前他都会忍不住向我透露他的策划方案,因此,我得以亲眼目睹他的作秀是怎样从方案变成行动,再通过媒体的放大变成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的全过程。至于具体过程,本书的几位作者在书中已祥细地介绍过了,我也就不再多说——不能不说,这种“旁观”是一种很宝贵的人生阅历,我相信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得出这种结论的——我一向认为,如果不了解 “作秀”,不了解媒体,你也就无法了解当代社会。
我时常觉得生活在中国很辛苦,因为我们的社会中太多的不必要的道德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比特的作秀也因此遭到了一大批“道德家”们的恶毒攻击与谩骂。如有位网友认为他的“牛郎织女吹套套”是一场“下三烂的策划”,并骂作为策划者的他为“色狼”:“传说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他们在诉说相思之苦相逢之喜啊,多浪漫的爱情啊!!拿避孕套宣传说明什么呢?他们见面就要肉搏吗?葡萄架下听到的是靡靡之音吗?无聊!他们在玷污美丽的传说!!他们拿自己下三烂的策划来说明他们自己心中所想,也许策划人就是色狼吧。”其实,在一定的意义上,这位网友通过对比特的谴责,一方面获得了某种道德优越感,另一方面也获得了“意淫”的生理快感,因此,他未必就见得比策划者更“道德”——至少,比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会象他那样带着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具过日子。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
不守常规的书与不守常规的人(2)
我们应该谴责比特的“另类”或以“哗众取宠”等词语来贬低他吗?其实大可不必。相反,我们应该感谢比特,他不但为我们沉闷的现代生活增添了一丝亮色。而且,他通过“作秀”这一批判性地介入世界的行动,亵渎并解构了束缚我们思想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和沉重的 “神圣事物”——就像苏格拉底的“牛氓”,他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民族在种种不必要的道德压力下变得麻木、迟钝的神经。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作秀”的人,但那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像现在,被“美其名曰”为带着贬义意味的“作秀”,却往往被当成千古佳话或名士风流之类的轶事,广为人民大众所称道与传播。姜子牙的“渭水垂钩”,可以叫做“钓鱼秀”,郑庄公的“黄泉会母”不妨称之为“政治秀”或“孝心秀”,冯谖的“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则是“乞讨秀”,而整部《世说新语》就是一本集后汉至东晋数百年来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风流人数“作秀”之大成的书。但是,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有雅量,他们很少向这些与众不同的作秀者身上吐“道德口水”,反而认为那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表现,正是这种态度,使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我们现在还引以为豪的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