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跋斐晒τ�3个方面的因素:1)先天智商(遗传);2)学到的知识 ;3)最后一个,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到的知识在一个环境中的应用。 太相信书的人,只能成为打工仔。不要做个书呆子。书本知识不可不信,不能全信对于事业 有成的人士来说,导致他们成功的有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个因素来自学到的知识所具有的可 应用性。 有很多人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渊博的知识,但是他们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呢? 应该在学到的知识与我们真正的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以便学以致用,把知识用到日 常生活中去。 当我们有机会学习某个专业时,我们要问自己:我要学的知识能够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吗? 也许在很多情况下,你投入了时间和费用,但却得不到一个为你带来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的应 用环境。 为此,最好的办法是将培训班的教学内容与你目前和今后的工作加以对比,以清楚你需要学 习什么知识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学习什么知识才有利于你的全面发展。要始终考虑学以致用 。 施瓦伯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就到一个山 村做了马夫。三年后,他来到钢铁大王卡耐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施 瓦伯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 候,施瓦伯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惟独施瓦伯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 ,经理看了看了施瓦伯手中的书,又翻开了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 经理把施瓦伯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施瓦伯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 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 了点头。不久,施瓦伯就被升任为技师。打工者中,有些人讽刺挖苦施瓦伯,他回答说:“ 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 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 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抱着这样的信念,施瓦伯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 师的职位。25岁那年,施瓦伯又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读书易,思考难,两者缺一,就都全无用处。再后来,施瓦伯被卡耐基任命为钢铁公司的董 事长。在一次对普林斯顿大学学生的演讲中,施瓦伯深入地谈了自己对工作的感受,他说: “要想成功,最最重要的莫过于将工作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你非要做个贪婪者的话,那 就做个贪婪工作的人吧。” 我没听说过有人因超时工作而遭到厄运,却知道不少没有超时工作却命运多舛的例子。不幸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七分学习(3)
有多种表现形式,比身体伤害严重得多的是在浑浑噩噩中让自己的头脑无情地枯萎,这将导 致停滞不前和最终失败。 在工作时间里不努力工作的人是不诚实的;而不情愿多做一点工作的人是愚蠢的。在现代商 业社会中,'特殊影响'已威风难再,轻轻松松而报酬优厚的工作也已不复存在。总裁的儿子 也得白手起家。成就是惟一的检验标准。在发挥相同的聪明才智的前提下,工作越多的人得 到的报酬就会越多。 工业界领袖们寻求的不是金钱。美国早已为金钱所累。他们寻求的是人才、专业人才和踏踏 实实的工作。必须拥有人才,投资者们的计划才能够得以实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将是那些 勤思而慎言、厚积而薄发的人,而不会是那些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人。有这样企图的人是 注定要失败的。” 一定要学以致用,否则会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必然会给你所从事的事业带来损失。在历 史上有很多食古不化、奉行教条而失败的例子。《三国演义》里的马谡,自称“自幼熟读兵 书,颇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战中,只背得“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 几句教条,而不听王平的再三相劝以及诸葛亮的叮咛告诫,将军营安扎在一个前无屏蔽、后 无退路的山头之上,最后落得一个兵败地失、狼狈而逃、斩首示众的下场。 在中国现代史上,也有过很惨痛的教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教条主义为特色的王明“ 左”倾机会主义,顽固地坚持先攻打大城市、然后再波及农村的路线方针,结果给中国革命 带来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