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开局水浒我选 > 第48章 明月几时

第48章 明月几时(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海贼,改变世界格局四合院:许大茂的小幸福隋唐风云录:从小兵到帝国谋士从一人贾正亮开始海贼,司法大参谋太子被黜,我当北凉王领兵千万!匈奴入侵?我开局三万克里格!我在民国唱京剧风起人在原神:来都来了,救几个人吧咸鱼皇子:皇帝?狗都不当!穿越异世拐个原始人当首领穿越古代,我要躺平外挂: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算计大圣,让你们匍匐他脚下无限之旅:我在失乐园证道我只做生意,姑娘们请自重大荒蛮神:从打卡开始猎妖重生木叶,觉醒闪闪果实快穿:万人嫌一亮相,疯批立陷爱

在创作过程中,角色名称最好不要变动,毕竟李清照这个名字可是教材上的常客,无数学生都被要求朗诵并背诵她的作品,这让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记忆犹新。

就算那些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逃课过来的人,或多或少也应该听说过这个名字。

提到历史上知名的才女,确实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像班昭续写了《汉书》,蔡文姬创作了《胡笳十八拍》,谢道韫有着出众的才情和品格,还有上官婉儿更是被称为能够评定天下英才的女性。

然而,“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则属于眼前这位温文尔雅、如同大姐姐般的女子——李清照。

她的知名度无疑是顶尖的,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人。

在所有角色中,李清照似乎是唯一一位以作家身份进入语文教科书的人物。如果不是作者身份的话,恐怕也就只有那个“武松打虎”的故事了。

此时的故事主角李清照,正醉得如一团烂泥。

看到这一幕,苏墨不禁有点出神。

“你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仅仅几个字就已经把诗词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鼓起勇气与你讨论诗词之道,希望你能接受。”

见苏墨陷入沉思,李清照显得有些担忧,开口说道。

“你觉得诗词难吗?”

苏墨微笑反问。

“当然难啊!诗词只是区分平仄,而歌词则涉及五音、五声、六律以及清浊轻重的区别,完全是两码事。”

李清照哼了一声,明显有些不满。

她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牵扯到一个时代争论的话题:词究竟是以“唱”为主,还是以“文”为主?

词最初的形态自然是用来唱的,源自古乐府歌的演变。早期的词以旋律为主,辅以文字表达进行传唱。

特别要提的是柳永。他不仅丰富了词牌的内容,并且精通音乐,每首词都是为了唱得悦耳而创作。因此,宋词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是从他开始的。

那个时候,“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的景象十分普遍。

然而,到了北宋中期,苏轼、王安石等大师辈出。相较于柳永,他们的音乐造诣略逊一筹,于是苏轼等人选择了另辟蹊径,尝试以诗入词的方法。

这种做法无疑降低了创作词的门槛,但也使得词的传唱难度加大。即使是广为流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无法严格遵循当时的韵律,令当时的歌女们十分头疼。

至此,词与传唱开始逐渐分离,很多词已经无法再唱了。

对于词的理解,李清照主张强调协律,崇尚典雅,甚至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坚决反对用写诗文的方式来创作词。

在当时的大家中,周邦彦既懂音乐又规范了词曲的音律,他的观点与李清照的观点较为接近。

这时,苏墨的《青玉案·元夕》忽然流传开来,虽然这首词依然能唱,但显然也是走以文入词的道路。

这引起了李清照的高度警惕,她害怕会出现第二个苏轼。

“原来你是担心这个啊。”

看着认真表情的李清照,苏墨有些哭笑不得。据说在几年后,李清照的不满达到了顶点,直接撰写了一篇《词论》,化身大喷子,把宋代诸多大家喷了个遍,人送外号“李怼怼”。

例如,她说柳永的词虽适合音律,但词句过于俗气;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有西汉古风,非常高雅,但如果他们写词,恐怕只会“让人倒胃口”,因为那样的词根本没法唱!

“不应该担心吗?”

李清照气鼓鼓地反问:“公子您天赋异禀,以文入词或许也能流传千年。但如果人人都去学你,该怎么办呢?”

“那就让他们学吧,创新才能推动发展。如果词与曲调不合,为何不去调整曲调来适应词呢?”

苏墨笑着回答,神情洒脱。

辛弃疾确实是采取以文入词的方式,还经常暗讽朝政,引用典故之多令人惊叹。但他不同于苏轼的是,辛弃疾懂音乐,他的词是可以唱的。

遗憾的是,辛弃疾的影响实在太大,后来的辛派弟子们虽没有辛弃疾的才华,却盲目效仿他以文入词,结果新词完全失去了传唱性,词与曲子彻底分道扬镳,词传播的基础也随之消失。

尽管如此,即便词的唱法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消亡,但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人的词作因其文以载道的魅力,仍然名垂青史。

“推陈出新?你说的是借鉴淮阴侯韩信的故事吧

目录
拼夫时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