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1/4 页)
苏轼黯然:“高莹啊高莹,我知你此刻的心神乱矣!秦少游伤感于‘谯门’,你在伤感眼前的‘斜阳’,足见其心意真切了。你伤感的‘斜阳’也许比秦郎的‘谯门’更加动人情怀!琴操,你能以‘阳’字韵而借秦郎原意,完成高莹‘斜阳’之感吗?”
琴操含泪点头,理弦而歌: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掉,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
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琴声、歌声在松林缭绕,在竹丛飘荡。
参寥大师颔首称赞:“阿弥陀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凡俗中通悟音律诗意的才女,你有着佛的禅机啊!几作颠倒,几易数字,不伤高邮才子秦郎原词之意,更添了几分凄楚。才思敏捷啊!”
佛印大师合掌叫绝:“诸法皆空,业果不空。凡尘中通晓禅机悟境的才女啊,出语滚珠,着字成玉,折煞山门之内迂腐食斋者,可以进入我们的菩萨行了。”
苏轼喟然叹息,诗从口出: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操,女菩萨,你在借秦郎之词作为我送行!‘斜阳’、‘离觞’、‘烟霭茫茫’、‘薄幸名狂’。‘斜阳’惨于‘谯门’,该偿还欠下你的债务了。”
琴操纳头拜倒:“恳乞通判大人遂我心愿,准我削发为尼吧!”
苏轼打开文具布囊,取出笔墨度牒,提笔落字,付予琴操:“十年一觉杭州梦。我了却一桩心愿了。”
郑容、高莹借机纳头拜倒:“通判大人,你忘了我们的数度哀求吗?”
“没有忘记,苏轼不敢忘记。三年来,宦海徘徊,瞻前顾后,羞愧于心啊!我卑怯,怕再罗罪网!我懦弱,怕累及亲朋!我有私念,怕回不了京都!我委曲求全,向权势者弯腰打恭!我愧对杭州黎庶,也荒芜了你们的年华啊!该离开杭州了,该偿还你们的企盼债了!”苏轼提笔展纸,书《减字木兰花》一首作为判词:郑庄好客,容我楼前先堕惊。
落笔生花,藉藉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早,莹骨球肌那解老。
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郑容、高莹接过“判词”一看,“郑容落藉、高莹从良”八字嵌于词中,急忙叩头谢恩。
苏轼凄然站起,向朋友拱手告别:“谢诸位大师‘禅机悟境’之约和‘清茶素斋’之请,苏轼要走出山门了……”
参寥大师的神情亦为之凄然:“子瞻此去何往?”
“舍弟子由已贬居齐州,但愿朝廷能赐予兄弟相聚之方便。”
佛印大师含怒作吼:“苏子瞻,混沌而愚如笨伯,只怕是红烧肉吃得太多了!”
苏轼笑了。
众人笑了。
佛印也摇头笑了。
笑声,都是无可奈何的苦笑!
篇十三 汴京
“种瓜得豆”——一种常见的现象,一个时代的奇特产物,一项事业的悲惨转折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十九日,王安石被罢去中书门下平章事,带着多病的妻子吴氏、“以病告假”的儿子王雱和徒有虚名的“经义局”离开京都,出知江宁府。
六年湖海老侵寻,
千里归来一寸心。
回望国门搔短发,
九天宫阙五云深。
王安石的心仍在京都!
在王安石离开京都的同一天,皇帝赵顼按照王安石的奏言,重新组成了他的“变法”班子:以韩绛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以翰林学士吕惠卿为参知政事,继续实行没有王安石的“王安石法度”,以期重振“变法”雄风。时人进称韩绛为“传法沙门”,称吕惠卿为“护法善神”。
王安石的推荐,有力地抬高了吕惠卿的威望,励精图强的皇帝赵顼和忠于“变法”的朝臣,立即把希望寄托在吕惠卿的身上,盼望这个见识慧辨、城府深沉的“福建子”,能够完成他的恩师王安石的“变法”设想,使大宋走向真正的富强。
“护法善神”吕惠卿上台伊始,就根据皇上“恢复新法十八事”的需要,以自己特有的凶狠和无情,掀起了一场“荡涤世俗邪见”的飓风,捍卫着王安石创立的新法,在半年内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轰轰烈烈的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