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帝国继承者》(第1/4 页)
刘启端坐在银龙宝座之上,目光随着那个庞大身影的逐渐退去,心中沉思不已。
刘邦的腰部与肩膀宽厚有力,几乎遮住了刘启的视线。他的背影挺拔,宛如一把刚从剑鞘中崭露的利刃。
他突然涌起一丝怀旧之情,意识到只有逐一揭开历史的迷雾,真正置身于那个时代,才能深刻理解刘邦这位皇帝的真实面貌,了解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久前,当刘邦下令禁卫军传达他的旨意时,刘启感受到了那语气中透露出的一种深厚、传统的兄弟情谊。
“原告在我庇护之下;无人敢在他们面前公开或暗中施展欺凌。若这些人遭遇任何不幸,即便是跌倒在路上,我也要追究地方官员的责任!”
言辞之中,威严尽显。
然而,那正义的宣言,确实令人心生澎湃!
在殿堂之中,汉家的贾侯低头认错。
刘邦稍作停顿,进而问道,“你承认何罪?”
贾侯鞠躬答道,“我的兄弟季成在工作中失职,我亦未能充分指导他。当时天宫寒宫出现空缺,我推荐他担任此职。如今事态演变至此,我深感懊悔!”
“这个孩子将来必定难以应付!”
朝臣们被接二连三的震惊浪潮所淹没;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竟能将公务员的疏忽与政治派系挂钩,并指出公务员推荐制度的滥用,这实在是前所未有之事。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七岁的太子在发言时毫无惧色。更为可怕的是,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权威般的语气,不容置疑地直击他人内心。
一些朝臣点头表示认同,而刘启那瘦小的身躯渐渐融入背景,与高处的皇帝身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复杂的重叠画面。
“这种问责制旨在监督事务,而非针对个人。”刘启续道,“我相信自此次事件起,我们应当推行问责制。我们需防患于未然,及时解决问题,而非仅仅在问题出现后加以解决。”
刘邦起身,走近刘启,弯腰倾听他的话语,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困惑,“你说这种方法蕴含着连带责任的意涵。那么,让我来问你,如果所有的公务员都因为害怕问责而停止向朝廷推荐有才能的人,这不就是因小失大了吗?”
刘启沉吟片刻,眼神坚定如铁。“人皆有其自身的利益,自然会趋利避害。汉人自当保护自己。但若摒弃个人利益,唯有公心,又怎能不优先考虑个人得失,而仅仅着眼于家族和宗族呢?”
“的确令人惊叹!”
刘邦反复咀嚼着这个词,眼神中流露出困惑,语气冷淡地追问,“我的孙子,这究竟是谁说的?你又是从何得知?”
“抱歉,朱仲公!但我敢肯定,这句深刻的名言,足以成为学者们的座右铭,已经流传了数百载。您应该不介意引用它吧?”
刘启脑海中灵光一闪,他庄严地对刘邦说道:“是我,被自己的想法所触动,发出了这些言辞。”
大厅内顿时掀起了一阵骚动。
朝臣们亦被这番话深深震撼,这些话语中蕴含着士大夫的激情理想主义和对国家的深切责任感。当时,汉朝刚刚建立,官员们主要还是出于对国家的职责而奋发有为,而非那些东中党的伪贵族,或是那些因自己的怯懦和缺乏爱国主义而欢迎清马队进入长安的无耻之徒,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私利。
“这正是学者正直本色的体现!”
“讲得非常到位!讲得非常到位!”
刘邦高声赞许道:“这些话应当传遍天下,让所有学者都能听闻,它们应当被刻印在学院的回廊之中,供后世子孙铭记。”
“学者们学习孔子的教诲,这位伟大的圣人。圣人的教诲虽少,但一旦涉足官场,一切便都变了样。圣人的教诲被曲解,变成了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谬误。”
“这些言辞尚不足以完全传达圣人的教诲。那些学习圣人着作并为皇帝服务的臣子,应当根据圣人的教诲来行事!”
“一旦成为家族的官员,享受着人民的供养,谦卑地站在人民之下,接受他们的鞠躬和尊敬,就应当将国家视为自己的责任。不应为了个人利益而纷争不休。我并不奢望全世界的官员都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但我衷心希望国家中能有更少的官员背离对皇位的忠诚职责!”
讲至此处,刘邦深受触动,他紧紧地抱住刘启,轻轻地上下摇晃,脸上洋溢着笑容,问道:“我的曾孙,朕应当赏赐你何物?”
刘启诚恳地回答:“孙子不需皇帝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