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1985年,蛇口工业区成立社保公司。1986年,马明哲已经从社保公司经理助理升任副经理,主持社保公司工作,这是马明哲主创平安保险的起点。
此时的马明哲已经接触到了商业保险,“当时国家法律规定所有在华的外资企业都必须买保险。但那时候中国保险业刚刚恢复,提供给所有外资企业的保险只有一个产品。而且价格贵,服务态度差。社会又有需求。我便下决心搞一个保险公司”。
1986年正逢招商局集团庆祝成立一百周年,马明哲从招商局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寻找到了机会——保险招商局,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商业保险公司。
面见袁庚,成为马明哲的又一次鱼跃。
“小马是哪个单位的?我见过,面熟。”见面之后,笑眯眯的袁庚试图让马明哲轻松下来。马明哲则把准备多日关于重操旧业,创建一家现代商业保险公司的必要与前景,表述得简明扼要。以实干家著称的袁庚很是赞同。
“袁董,你写信,我去跑。”灵机一动的马明哲抓住机会。
随后,袁庚给当时国务院财经小组副组长张劲夫、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副行长刘鸿儒等写信,希望能够延续保险招商局百年的薪火,成立一家新的保险公司。“一可为蛇口工业区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又可突破中国金融体制的计划限制,探索股份制保险公司的道路。”袁庚在信中写道。
未成曲调先有情。
1987年的一天,香港太平、民安两家保险公司递过来的名片启发了开始筹办新公司的马明哲,这家将要成立的保险公司被以“平安”命名。“平安”二字正合传统文化,暗扣保险理念。此后,“中国平安,平安中国”营销口号让这家公司占尽口彩。
不过,即便怀揣袁庚的亲笔书信,马明哲申请牌照之路也并不平坦。多次被驳之后,马明哲决定直闯中南海找张劲夫。临行之前,招商局集团北京办事处的人一本正经地告诉马明哲:“到了中南海,可千万不要随意停留,也一定不要把手揣在兜里。否则,很容易会被当成特务,藏着的机枪就会伸出来!”
马明哲信以为真,在中南海始终战战兢兢,亮着双手,不敢稍有停留。(7)这成为艰难申请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见到张劲夫,马明哲印象深刻。
“也许是天意,领导接见了我这样的小人物,张当场就批示我的建议(设立新保险公司)可行。我着急地问,是否可以由我直接带回去,他说‘这东西怎么能带呢’。”
1988年3月21日,马明哲们(8)的奔走终有结果。人民银行同意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受当时政策所限,统一招商局集团不能直接“露面”)和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出资49%和51%,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注册资本4200万元。
这一张牌照于当时极为珍贵,不仅成就了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未来的路,而且第二批新牌照的批准要等到8年之后的1996年。
马明哲认为,平安之所以能够获得牌照,是占了天时地利与人和。“(首先是)改革开放提出外商来投资的需求,这是核心,没有这种需求国家是不会批准的,这也是所谓的天时;而深圳作为特区却有地利之优;我以保险招商局重操旧业为理由,打动了袁董,并获得支持。”
4月15日,平安赚取了第一笔保费43998元。
5月27日,平安开张。旧历载,1988年5月27日乙巳时(上午9~11点)宜求财、见贵;庚午时(11~13点)宜祈福、求财、开市、交易。
不管这一黄道吉时出于有意或是无意,但是马明哲开始了中国保险史上一段最为著名的“马氏传奇”。
对于“袁董”,马明哲感恩备至。对于网上流传的,马曾为袁司机,因此受到额外恩惠的传言,马明哲幽默地谦虚道:“袁董那时候就是个神啊,能在电梯遇到都是荣幸。我在上山下乡时确实做过司机,这在当时还是选拔去的,但我哪里有给袁董做司机的荣幸?”
早在平安保险成立前一年,招商局集团下的另一家金融机构——招商银行于1987年成立。人们曾如此描述这两家深圳金融机构的“穷”出身:“蛇口中心区的招商路不过数百米,马路南头,招商大厦敦敦实实地盘踞着,招商银行在一楼,像个现在的支行,马路北头是平安保险,也在一楼,像个专卖店或事务所。”马明哲坦言:“那时哪有所谓一楼,整个平安也就在一楼一个小小的地方,只有600平方米,扣除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