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1/3 页)
低车险费率,金额合计1763万元;二、制作假赔案,虚假扩大真实赔案的损失金额合计491。68万元;三、虚列营业费用,套取资金85。68万元账外支付回扣和职工福利;四、违规注销保单662笔,冲销虚挂的应收保费129万元;五、垫支保费,10家单位转账或现金交的保费182。3万元垫支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第二,准备金计提不严谨。
根据《中国保险年鉴》,其2006年保费收入达到150。6亿元,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为70。7亿元、未决赔款准备金(1)只有7。3亿元。
业内普遍怀疑,中华联合的准备金,尤其是未决赔款准备金计提不足。
同样是《中国保险年鉴》披露的中华联合2007年的业绩,公司的实际财务情况终于逼近于真实——营业收入157亿元,亏损64亿元;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分别为84亿元和77亿元,未决赔款准备金暴涨10倍!
有观察者认为,从远在边陲、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3年一跃而成全国第四大财险公司,中华联合成为片面追求保费收入,大而不强的受害者。逐年“大跃进”式的发展之后,中华联合低价扩张战略的副作用开始凸显。
救赎之路相当艰难。
2006年6月,中华联合整体改制为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金由原来的2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5亿元,建设兵团、员工持股的公司等19家新疆企业共注资13亿元。其中,建设兵团作为控股股东,持有61%股份。建设兵团国资委、乌鲁木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持股21%。而由员工持股组成的新疆华联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7亿元,拥有18%的股份。其中全系统中心支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必须出资,其余人员可自愿出资。这部分员工持股,几乎全体被套。
中华联合的大股东已经意识到仅靠一己之力已经扶不起病入膏肓的阿斗。引入外资,走深发展和广发银行道路或许尚有一搏。
2007年10月,中华联合进行了引入外资的第一轮竞标。德国安联、法国安盟、法国安盛、英国皇家太阳联合等数家外资保险集团参与了投标。
但是,面对中华联合的亏损黑洞,外资巨头们胆战心惊!
呼声甚高的法国安盛最后成为独家谈判者。不过,安盛不仅要求绝对控股80%以上,而且以其外资身份依然要求经营法定的车险业务,这与现行政策相悖,外资的救赎暂时落空。
3月中旬,中华联合似乎回到一个原点。建设兵团国资委和中国保监会已经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进驻中华联合。中华联合一方面重拾引资之路,另一方面“冷处理”,收缩战线、控制规模。
要救中华联合,市场揣测能够出钱的人只有汇金公司和保险保障基金。前者曾经大手笔注资中国再300多亿元,而后者则于2007年5月斥资27亿元入主深陷内部人控制的新华人寿。
内部数据估计,截至2008年底,保险保障基金总额约200亿元,其中财产险逾70亿元。不过,保险保障基金的投入是为了先稳定局面,然后选择退出,而不是当股东。
新华人寿一案中,该公司近年来业务相对健康,加之寿险业务的价值而创造了退出的机会;然而对于积重难返的中华联合而言,退出之路则显得异常艰难,这也使得保险保障基金投鼠忌器。
“太平”保险:跌宕80年
2009年6月29日,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的名义办公,开始启用“中国太平”品牌。同时,原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太平”品牌全新亮相。
自1929年太平水火保险公司创立至今,太平品牌已历经整整80年的沧桑。
此次更名的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2002年之前称为“中保集团”,是隶属于国务院的国有控股金融保险集团,其前身是1931年在上海诞生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951年,根据新中国关于保险业整体战略部署,中国保险集团将国内业务全部移交给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专注于海外业务。
至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起,太平保险也放弃国内业务,移师海外,品牌几乎被冰冻45年!
1998年,根据国务院决定,原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海外经营性机构划归中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