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1/4 页)
以及新公司的竞争,老弱的人保会经历一次业绩的大衰退,骨干大流失。
上市后的第2年,2004年,人保财险的市场份额和投资收益双双下降。其中,市场份额已经是连续3年下降:2002—2004年,中国财险在非寿险市场的市场份额依次为70。5%、66。8%、58。1%。而2004年投资收益仅为3。04亿元,总投资收益率0。6%,净投资收益率2。5%,这拖累净利润下降为2。08亿元。
不仅如此,2004年,中国财险交易类及非交易类证券的净亏损为9。48亿元,较2003年度的净收益2。60亿元减少12。08亿元,中国财险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下跌,导致交易类基金投资未实现收益减少9。37亿元,交易类债券投资未实现收益减少0。77亿元。
对于市场而言,不好是一定的,但是这样差的成绩单完全超出预期。
绵绵阴跌之下,中国人保需要一位牛人带来拐点。此时这位牛人还在另外一个大山头,做着自己“二当家”的交椅。
国寿重组:人造美女
人保财险最大IPO的记录仅保持了一个月。一个月后,中国人寿上市,成为当年的全球最大的IPO。
但是中国人寿重组之前,没有人敢断言它能成功海外上市。
作为当时中国人寿的掌门人,2000年王宪章受命于危难之际。王就任时,中国人寿背负着数百亿元的利差损,公司保费负增长10。63%,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中国平安和外资保险企业兵临城下,虎视眈眈。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王宪章需要突破重围。
和人保一样,中国人寿一样受累于历史负担。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寿最大的坏账不是乱投资,而是巨额的利差损。
利差损究竟有多少,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难解之谜。上市之时,中国人寿的公司招股书披露了接近真相的数字,按香港会计准则计算的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合并报表股东权益为负的1764亿元,其中主要即利差损所造成。
如何破解千亿利差损就成为决定中国人寿重组成败的关键。
和中国人保类似,中国人寿的股改方案也是将总公司分为存续公司和股份公司,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不过,中国人寿的整容手术更“处心积虑”。
2002年12月23日,中国人寿的股改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半年之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9月30日,中国人寿股份与母公司中国人寿集团签订了重组协议以及相关的四个协议,协议的生效日期为2003年6月30日。
根据重组协议,中国人寿集团将把1999年6月10日以后签订的保单以及相应的资产(转移保单和转移资产)投入新设立的中国人寿股份,中国人寿股份向母公司发行200亿股作为支付的对价。
所转移的保单包括三部分:一是所有依据1999年6月10日及以后中国保监会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订立,并在1999年6月10日以后签订的一年期以上的长期保险合同;二是1999年6月10日以后签订的一年以内的短期保险合同;三是前两项的附加保险合同,以及相应的再保险合同。三项合计共4457万份保单。中国人寿股份接受在2003年6月30日(重组生效日)与转让资产和保单相关的所有权利和利益,并将承担转让资产和保单相关的所有债务与责任。所有未转移的保单(共计6861万份保单)以及其他非核心业务留在了集团公司。
表面上,利差损剥离给了母公司。实际上,仅仅依靠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是无力承担的。由于中国人寿国有独资的性质,财政部最终出面承担亏损。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与财政部决定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基金(Special Purpose Fund),来解决中国人寿未来面临的偿付能力不足问题。该基金将由集团公司和财政部共同管理,并设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财政部以及中国人寿集团的2~3名代表组成,负责基金的管理。遇到特定重大项目,将由财政部批准。一旦非转移保单下的所有给付责任都已满足,或者经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意,特殊目的基金将解散。
该特殊目的基金的资金来源将包括集团公司保留的保单所对应的投资资产、非转移保单续期保费收入、中国人寿集团所能享受的部分所得税退税、特殊目的基金投资所得的利润、集团公司从股份公司所获得的现金股利、集团公司出售股份公司股票的所得,以及财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