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1/4 页)
而2005年5月,当杨超辞别香港,北上北京之时,其身后的国有企业中保控股已经是枝繁叶茂。
图13…1 中保旗下公司架构
*1 中保控股直接持有太平人寿25。05%,连同中保国际所持有之50。05%合共持有太平人寿75。10%。其余24。90%的权益由富通国际持有。
*2 中保控股直接持有太平保险47。525%,连同中保国际所持有之40。025%合共持有太平保险87。55%。其余12。45%的权益由工商银行(亚洲)持有。
*3 中保控股直接持有太平养老保险4%,连同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之14%,太平人寿持有之60%及太平保险所持有之12%合共90%。其余10%权益由富通国际持有。
2005年重回北京之后,杨超一扫中国人寿昔日之守势,面对平安的步步进逼,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重点超越的战略,要求在上海、北京等重点区域,均要各个击破,规模超过平安。特别是自己老家上海,更是一定要超过平安。
业务的争夺仅仅是一个方面,资本的对决则更为惊心动魄。
2006年年初,一场世纪并购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花旗、法国兴业和平安领衔的三方竞购团队分别出价241亿元、235亿元和226亿元,竞标购买广东发展银行85%的股权,以期望控股这家拥有全国牌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这场世纪大战中,平安坐拥地利,巧打广东牌和民族牌;花旗借力人和,连老布什也为其书信游说;而法国兴业则倚重天时,希望以德服人,峰回路转。
本来这是一场和中国人寿无缘的争夺。
风云突变。
花旗原来的算盘是,计划持有广发40%的股份。但是,这一方案遭遇政策难题——按照目前外资投资国内银行的股权管理规定,外资投资比例上限是25%,单个实体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20%。
因此,花旗被迫调整计划,而一直身处竞争之外的中国人寿抓住了机会。
2006年6月,新一轮报价结束之后,中国人寿暗渡陈仓,加入了花旗的战车,承接了花旗让出的20%的广发银行股份,获得了和自己的最大对手——平安在这场世纪并购大战中直接对话的机会。
2006年11月16日,尘埃落定。
花旗集团与IBM信贷、中国人寿、国家电网、中信信托、普华投资等国内外投资者团队出资242。67亿人民币,认购重组后的广东发展银行85。5888%股份。其中,拟持股比例为:花旗集团20%、中国人寿20%、国家电网20%、中信信托12。8488%、普华投资8%、IBM信贷4。74%。
广发银行一役,狙击平安,仅仅是两大巨头龙虎斗的一个例子。
和平安的强人马明哲一样,杨超也认准了保险业多元化的道路。2005年,中国人寿明确提出了“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而2006年的保险“国十条”更是彻底突破了抑郁保险行业多年的投资“天花板”。
不过,此时的平安似乎已经占尽了先机。
2003年和2004年之前,中国人寿几乎就没有股权投资。而平安已经拥有几乎完整的混业经营平台——寿险、财险、证券、信托、银行、养老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以及超过10年的混业经营经验。
不过,携上市之后的千亿资金,中国人寿并不缺乏构架“大型现代金融保险集团”所需要的本钱。对于杨超而言,中国人寿是最宽的舞台;而对于中国人寿而言,杨超则是最好的导演。
接任中国人寿新“掌门”之后,杨超率先把目标瞄准了财险公司。
总部位于老家上海的大众保险一度成为中国人寿希望并购的目标。但是,由于价格上的巨大分歧,最终两者分道扬镳。
2006年3月13日,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和中国人寿就设立财产险股份公司达成初步协议。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亿元,中国人寿拥有40%的股份。10天左右后,2006年3月21日,中国人寿与集团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订立发起人协议,设立一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6亿元,中国人寿占55%的股份。
至此,中国人寿的保险版图渐臻完整。
得陇望蜀,中国人寿首先出手的便是国有大银行的IPO。例如,2005年经过特批,中国人寿在中国建设银行IPO时,作为财务投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