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坦克自行火炮10199辆(9831辆坦克,368辆自行火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记载的数据有所不同,为坦克自行火炮9580辆,包括中重型6232辆,轻型3348辆。红军中重型坦克仅占总数的64%,远远低于德军92%的比率。
不含在芬兰战线的311辆坦克,苏军作战军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辆,连同大本营预备队在内,则有12576辆。其中在6月30日可动为10060辆,可动率80%。低于德国装甲部队同期89%的可动率。
作战飞机10252架(包括海军和远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飞机8948架。直接配合前线作战的航空部队,拥有6831架飞机。远程航空兵飞机950架。
大本营战略预备队7月增至111万1千人,16782门火炮和迫击炮,268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飞机。战略预备队的最高组织形式是草原军区。如前所述,该军区被配置在库尔斯克方向,构成纵深防御梯队。
2、编制改组
(1)步兵部队
(2)坦克机械化部队
(3)炮兵部队
(4)航空部队
苏德两军实力对比
1、陆军实力对比
2、空中力量对比
虽然苏联坦克在1943年夏全面落后于德国,苏联战斗机性能却在1943年大大提升。轻型战斗机方面,红军新式的雅克…9D已经接近Bf109G…6;而拉…5FN,从官方数据看,机动性还明显优于德军FW…190。不过官方数据毕竟只是官方数据。按照德国人的标准,粗糙的苏联战斗机可靠性依然很差,瞄准具过于简单。这一切无疑也会影响作战效能的发挥。整体而言,苏联战斗机依然落后于德国。
1943年,为了支援日益激烈的坦克对抗,苏联和德国空军都配备了空心装药的反坦克炸弹,在飞机上安装了23、30毫米的航炮,37毫米的反坦克炮。德国人甚至尝试过把75毫米反坦克炮也送上天!
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库尔斯克装甲对抗中占据优势,苏德双方从地面到空中,都可谓竭尽所能。而参加这次会战的庞大军队以及众多装备,也在1943年7月初基本部署完毕。
苏德装甲简要介绍:
在苏德装甲对抗中,除了实际厚度外。装甲材质、化学成分、制造工艺和外形,也对毁伤效果起着制约作用。
战前,苏联坦克装甲质量并不低劣。1941年T…34的炮塔装甲,表面布式硬度360~375,车体为370~400(也有的据说超过400)。加上60度倾斜效应,容易迫使小口径炮弹跳弹。但在对抗大口径反坦克炮弹时,则显得比较脆。
战争的突然爆发以及德军的迅速推进,使苏联失去了乌克兰的资源地区(包括锰矿)和工业中心,精压钢供应也一度中断。使用镍铬锰合金钢的苏联坦克,防护质量明显下降。加上装甲钢的铸造技术缺陷,残存的气泡导致装甲变脆。
而在实战中,T…34的倾角装甲优势,也常被坦克炮的俯角较小所抵消。一旦遭遇起伏地形,T…34往往被迫采取前倾姿势,导致装甲倾角优势消失。而德国坦克则开到棱线上,实施俯射。苏方则很难采取此种战法。
1944年,由于红军夺回了矿产资源,包括重要锰产区尼科波尔,苏联坦克钢质量也大大提高。其装甲k值(装甲抗弹能力系数)可能达到2200…2400。
德国常用装甲钢,表面208—269布氏值。镍铬合金钢217—269布氏值。“虎”的装甲质量最高,据英国测试,为285…345。但德国坦克装甲的k值不低。苏德战争初期的德军中型坦克,K值据说可达2250。
1943年,德军推出了“黑豹”坦克。由于稀有金属缺乏,尤其是后期装甲钢不再采用镍,德国人对“黑豹”采用掺碳、加热燃烧、电硬化等手段进行表面处理。“黑豹”D型的K值虽然比“虎”有所下降,但依然达到2100。
但到了1944年,德国坦克装甲钢质量进一步下降,而且由于将金属碎屑融化后进行焊接,也导致强度不足。1944年8月,苏联对缴获的德国“虎王”坦克装甲进行了测试,认定其要大大劣于初期生产的“虎”、“黑豹”和“菲迪南德”。这时期“黑豹”G、“虎王”的k值为1900…1950。
本书所涉及的1943年夏季,苏德两军坦克的K值,估计在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