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后来的情况证明了雷英夫的判断极为准确。毛主席高兴地说押不要认为美国如何如何,我们的小参谋就能预测出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行动,而且那么准确,这可以说在军事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不被假象所迷惑,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迷信定论。迷信已有的定论,容易限制人们的眼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过去形成的不少定论,有的可能过时了,而有一些定论压根就是不正确的。比如哥白尼发现日心说以前,太阳围着地球转已经是定论,如果人们一直对此迷信不疑,那么就只好永远错下去。实际上,这一定论本身就是被假象所迷惑的结果。
我们过去学习历史,一直对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秦军在长平坑俘40万的说法深信不疑。书中讲到,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的军队战于长平,赵括兵败,率领军队投降,他手下的士兵40多万人被秦军全部活埋。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也认为长平之战赵军40万人被杀害。有两个大家在两本名著里认定,因此,人们有理由坚信,这件事是已成为定论的历史铁案。但实际上,早在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就对此事提出了疑问。有一次,朱熹在给学生讲课时说:司马迁认为长平坑杀赵军40万人,这是不能令人相信的,赵军战败是事实,如果说40万人被活埋,那需要多么大一片地方呀!另外,哪有40万人肯乖乖被活埋的道理?因此,这件事情是绝对不可相信的。认真思考一下,朱熹的疑问的确有道理,如果把40万人埋在一个地方,若干年后,这个地方被挖开,必然是累累白骨,惨不忍睹。可是,自战国以后,无论哪朝哪代的史书中,都没有发掘大量白骨的记载,难道那40万具遗骸腐烂得一点踪迹都没有留下?特别是现代,马王堆、兵马俑等都相继被发现和挖掘,假若真有坑埋40万人的遗址,早已被发现了。可以说,在没有发现物证前,完全有理由怀疑秦军坑埋40万战俘之说是假的。
邓拓说过,经验证明,有时候对某个问题,如果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那么,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许多符合自己胃口的材料,而对于不符合自己胃口的材料和意见,就看不进去,也听不进去。所以,机关干部对任何问题的看法,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雷英夫在一篇文章中(事见军事谊文出版社《司令部建设———参谋工作》),曾讲述了朱德总司令看问题有独到见解的生动事例,抄录如下:
1943年,我有一次在总司令家里修改报告提纲,吃惊地发现他对《三国演义》熟极了,对诸葛亮、刘备、曹操、司马懿、孙权、周瑜、陆逊等都有深刻的分析。他说诸葛亮被人神化了。诸葛亮虽然很有本事,有许多高明的见解,干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对蜀国有很大贡献,对后人有很多启发和教育,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以至于广大人民群众都喜欢他,把他作为智慧的化身,当作无所不知、无往不胜的神人,但诸葛亮的错误缺点也很多,有些还很严重。以指挥作战来说,“六出祁山”就很笨,按照当时情况,魏延建议诸葛亮率主力出斜谷,魏延率步兵出子午谷直插长安,两路人马夹击曹兵,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司马懿也是这种主张,说:“若是吾用兵,从子午谷迳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但诸葛亮不敢用此计,坚持只出祁山的错误主张,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六出祁山,完全是顶牛阵,老一套。结果一事无成,打不开局面。论工作方法,诸葛亮有着严重的事务主义,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结果自己累得要死,大家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事情也未办好。司马懿看准了诸葛亮这一个弱点,定下了和他打持久战(蘑菇战)的方针,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硬把诸葛亮累死拖死了。论用人,诸葛亮有宗派主义倾向,只喜欢顺从自己的人,听不得一点不同的意见。这一点比曹操、孙权差多了。关云长、魏延、马谡都未用好,不该用的用了,不该杀的杀了,弄得后继无人……这些精辟的见解,我是第一次听到的,在此之前,我也曾多次读过《三国演义》,但都是随着书跑,把诸葛亮当作神明,人云亦云,没有新鲜独到的见解。总司令的指点,使我如梦初醒,顿开茅塞。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借来一双慧眼(5)
对细微现象不忽略不计
陈毅元帅曾经告诫机关参谋人员:有些虽然是小问题,却埋藏着大的危机,所以机关工作者对小问题的观察,应如猎犬般敏锐,不能放松一点一滴小问题,粗枝大叶是不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