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重逢(第1/2 页)
我们在第二天中午到达目的地。
面前有两座沙丘,坡度小且起伏不大,大概十米高,横亘在眼前。
奎尼?艾沙停下来,告诉我们越过右边的那座,就可以看到依提孜力克,而翻过正前方这座,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了。
因为他也没来过,在和我们反复比对过地图,又用电子系统定位后,终于确定这座沙丘后方,就是我们要找的苏莱曼绿洲,至于那里有没有我们想要的,他不敢保证,甚至说,经过常年的风蚀日晒,也许只是一片普通的黄沙。
出于好心,他又领着驼队带我们登上沙丘顶。
当我们登上顶端,苏莱曼绿洲的残骸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偌大的苏莱曼早已失去生机和原本代表生命的绿意,水源干涸后,在风沙的侵袭下,土壤渐渐沙化,最终风干成一片灰黑色的戈壁,垂死侵占着大块土地。
放眼眺望,在死去的绿洲中央,终于发现我们日夜追寻的身影--罗力木遗迹。
四方形的建筑区残骸,如风烛残年的老人,面黄肌瘦,在莽荒的天地间垂死挣扎。
这个国家,只有一座城大小,城中的房屋建筑大部分已倒塌,显得破败不堪,每一间都只剩一两面剥落的残墙。
在城外围,大大小小无规则地矗立着几十根参天的黄石柱。
这些石柱高五六米左右,粗细不一,大的直径一米,小的也就一抱大小。每一根从头到尾爬满环形的凹印,粗糙不平。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柱子脚下,用拳头大的石块和石头碎片围成一个个均匀且规则的圆圈,看上去像人为的痕迹。
莫不是几百年前的古人用来祭祀的法阵?
又或是摆出一些特殊的符号在向外人预示着什么?
正在我瞎想时,孟琬指着那些石圈,给出了答案。
“那些石柱下的圆形,是石柱常年风化,由于热胀冷缩,碎片脱落形成的,并不是人为留下的。”
众人频频点头,连陈教授也忍不住夸赞她见识多,功课足。
从顶部俯瞰,残破的格局依稀可以看出曾经横纵整齐宽敞的街道,城中心有一座巨型露天建筑,梯形的底座,前窄后宽,目测占地约一百平米,拔地而起,大概也有八九米高。
巨石砌成的台阶由下而上宽度渐窄。顶层是一方宽敞的平台,中间还起着一座四方的石台。
整个看上去,这应该是罗力木用来祭祀的场所了。
因为巫师的地位最高,所以这座建筑位于正中央无可厚非。
这时,陈教授和他的学生们顾不上激动,纷纷拿出专业仪器,在高处开始了对罗力木整体格局的测绘加记录。
彭齐生一边拿笔匆忙地记录数据,一边问到:
“陈教授,一般的古代文明都拥有占星技术,也有专门的占星台观测星象,会不会,那个城中央的巨台也有这个功能呢?”
陈教授点点头:
“也有道理的哎,不过嘛,没有事实支持的推断,再合理也立不住脚的哎。
咱们这就下去看看。”
为了区分位置,一般会给建筑群暂时命名,比如,中央那个最显眼的石台,即为一号建筑。
剩下的虽没有明显与众不同的,但也可以根据遗迹的完整程度命名,最东边那栋完整的房屋称为二号建筑,诸如此种,确定完建筑坐标后,才进行下一步。
观测采集结束,陈教授布置了下一阶段任务。
进入罗力木遗迹,考察房屋种类功能,并以此的复杂程度来判断当时的文明程度。
当然,具体怎么实施,我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这是专业人员的工作。
而我的任务,只是寻找超自然现象。
刚踏上这片干涸的绿洲,如同走在木板上一样,好像地面以下被架空,踩上去“嘭嘭”作响。
我跟随在队尾,缓缓进入城内。
从大部分的残旧建筑来看,墙体厚重,用西瓜大的黄泥砖砌成。
街道也由黄石板铺成,虽然早已布满半指厚的尘沙,每踩上去便留下一个鲜明的脚印。
街道南北走向,房屋也是坐北朝南,没有院子。
发掘工作交给陈教授一行人。
我只是漫无目的地闲逛,只要不脱离队伍就行。
现在并没有风,四周只是一片寂静,只有我们沉闷嘈杂的脚步声和细微的交谈。
当队伍行进到城镇角落时,我看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