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历史由此*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
………【第十八节 商鞅南门立木】………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改革弊政、实行新法。”秦孝公接受了商鞅的建议。但是要改革,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很大,这些旧贵族有钱、有势,商鞅的改革能否推行下去,人们普遍持怀疑态度。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一个大胆之人,忍不住奖金的诱惑,把那木柱扛起来,从南门轻轻快快地送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兑现五十金,以示诚信。
以此为契机,商鞅大刀阔斧地掀起一场改革运动。在改革进行过程中,太子触犯了新法,秦朝法律曾规定:对太子不可施刑。人们对商鞅如何处理这一棘手问题,都拭目以待。商鞅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又说:“太子不可施刑,让两位太子师傅代受其刑。”商鞅的诚信,大大推进了改革运动。
由于秦孝公重用了政治家商鞅,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落后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越来越富强,周天子封秦孝公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也不得不迁国都,割让河西土地。
………【第十九节 冯谖讨债】………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以养士而闻名的相国。他的真诚待人,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又十分落魄的士人——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准备让人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
冯谖来到薛城,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听说收账的来了,都叫苦连天。收了两天,只收上来一部分钱,冯谖仔细一调查,得知这里的老百姓生活的确很贫苦,许多欠了孟尝君账的人,根本还不起账。于是冯谖特意把老百姓召集在一起,对他们宣布说:“孟尝君放账给你们,本意是救济你们,并不是贪图钱财。我来收账,是因为他养了三千多门客,钱不够用。但是在临来之前,孟尝君嘱咐我,能还账的,你收;暂时还不了的,就缓收;真正还不起的,就把债券烧了,一概免了!”众人一听,齐声高呼:“孟尝君真是我们的恩人!”
孟尝君听冯谖回来向他汇报,说只收了一部分钱,把大量的债券都烧了,孟尝君顿时脸上变了颜色,说:“只收回这一点钱财,怎么能养活三千门客呢?谁让你自作主张烧债券的?我一直以为你有什么特殊才能,按最高的待遇招待你,您就这样为我做事吗?”
冯谖说:“您别生气,那里的百姓非常穷苦,您留着债券也收不回来,还不如烧掉,换取老百姓对您的感激。我走时,您曾说,这里缺什么,就给您带什么回来,我认为这里最缺少的不是钱财,而是民心,我就给您买回来了。”
孟尝君无可奈何,只好恭维说:“先生眼光远大,佩服,佩服。”
然而过了不久,孟尝君的名声果然大了起来,秦国国君原想得到孟尝君,可孟常君离他而去。现在见孟常君在齐国名声越来越大并受到重用,就派人到齐国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收买人心,名声比齐国国君都大,齐国国君的位子要让给孟尝君做了。齐国国君听信谣言,立即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叫他回自己的封地。
孟尝君被革职了,交出了宰相大印,往日的三千门客一下子几乎全散了,只有那个烧了债券的冯谖寸步不离地跟着他。孟尝君感到十分凄凉。
后来,冯谖驾着车子,和孟尝君一起回封地薛城。薛城的老百姓听说孟尝君回来了,都从家里出来,到大路上迎接他。他们有的带着瓜果,有的带着鸡鸭,有的提着酒浆。孟尝君见到这种情景,感激得掉下了眼泪,心服口服地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回了民心,您的确为我买来了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十节 孙膑与庞涓】………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