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入城(第1/2 页)
四公里的路不算长。
于连用了半个小时左右,便来到了城门口。
抵达城门后,他没有急着进城,而是沿着泥黄色的城墙缓缓步行,在城池外绕了小半圈。
衣领上的微型军用摄像头,清晰的将城墙样貌录制了下来。
并且在定向信号发射器的帮助下,借助着城外高频基站的中转,将画面实时传输到了十八公里外的薪火营地。
‘薪火’小队指挥部里。
一批新抵达营地的专家学者们,正围绕在一块56寸的led屏幕前,不断对画面中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探讨。
此前的无人机虽然也拍摄过城墙外沿,但毕竟是自上而下的鸟瞰视角。
哪怕军用无人机的摄制精度再高,焦距可以拉的再近,终究还是比不上面对面的拍摄质量。
在于连传输回来的画面中,一些无人机无法展现的细节,此刻全都显露的一清二楚。
例如,原本一直悬而未决的异界语言,现在已经可以确定与地球语系完全不同。
此外,异世界人类的身高、外貌方面,薪火营地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说来也巧,这些异界人类与华夏人在外貌上类似,黑发黑瞳,面容较为婉约,不似西方人那样立体。
不过相较于华夏人,异界人的身形要略微矮小一点,但极限个体却很高——在于连传回的画面中,众人发现了一位身高在24米左右的壮汉,这在地球上甚至有机会竞争吉尼斯纪录了。
当于连将城墙拍摄完毕。
一位带着眼镜的中年学者忽然眉头皱起,面露不解:“不对啊城墙的高度大约在十五米左右,这高度不正常,比明朝的金陵还要高,唐朝那会儿长安城墙也才六米出头呢。
按理来说,这种规模的城池,城墙一般能有个七米都算高了。”
林立问道:“会不会是他们的基础生产力水平比较高?有比较多的人力物力修筑城墙?”
中年学者摇摇头,说道:
“林队,于排长在城门口拍摄的画面你注意到了吗?
来往人群中,有相当部分穿着打过补丁的衣服,脸色与身形明显营养不良,流民数量甚至占了入城人群的一半。
上层阶级有没有超凡力量暂且不论,至少这座城具备的基础生产力,不可能盈余到可以随意修筑这种城墙的地步。”
见林立有些疑惑,另一位较年长的学者补充道:“在社会形态学中,基础生产力盈余的最低标准,是出现大批量的中农阶级——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只有吃饱穿暖了,人们才会有心力去挥霍盈余的生产力嘛。
换句话说,这座城的城墙修这么高,那么一定有它的用处,我个人提个看法啊会不会是用来防御外敌的?”
“钱老师,我赞同您的看法,”中年学者扶了扶眼镜,指向屏幕:“大家可以看这里对,就是这儿。”
中年学者所指的画面,位于城门入口上方几米处,那里有着一片显著的红色印记:“这有没有可能是血迹?”
接着他又指出了几个地方:“那里这里还有这儿,上述几处位置的颜色深浅不一,结合疑似血迹的印记,这些有没有可能是城墙在战斗损坏后填补留下的痕迹?”
听完中年学者的判断,众人沉默不已。
林立不由摸了摸下巴。
如果真如这位学者所说,能让一座城池在民生与城防中选择后者。
那么这个世界,恐怕不是很太平啊
另一边。
于连在收集完足够的城墙信息后,重新回到了城门口,跟在人群之后排起了队。
或许是由于流民数量太多,守城的士兵只是粗劣检查了一番,就放于连入了城。
“吁,第一关算是过了。”
入城后,于连迅速靠到街角,见四周无人,假借整理头巾的机会用手指摸到耳机:“抹茶抹茶,这里是布丁,我已入城,将制作第二道甜点。”
“布丁布丁,我是抹茶,第一道甜点已经收到,味道极佳,请继续调制。”
挂断通讯,于连轻轻呼出一口气。
同时集中精神,在脑海中回想着无人机拍摄的城市结构图。
很快,于连定位出了全城最大的一条街道,指挥部为其标注的代号是大写字母‘a’。
接着他佝偻起身子,就像寻常流民那样,畏畏缩缩的沿着街边闲逛。
这条代号为‘a’的城市主干道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