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首告(第1/2 页)
县衙里,董主簿捧着册子,交予杜宵,口道:“知县,这是本季的公人差役名录,若知县觉得合适,便如此。请百度搜索”
杜宵笑着摇头:“这些人我一个不识,看了何用?主簿治下公人,不必问我。”
董主簿道:“下官岂敢!现在不往常,为公人不会破财,还有俸禄足额发放,县里不知多少人户想当差呢。不得知县同意,我定下员额,只怕有人要来县衙吵闹。”
听了这话,杜宵皱起眉头,想了一会道:“只是贪图俸禄,没有以私害公之人?”
董主簿有些尴尬,犹豫一下才道:“这些事情在所难免。公吏差役都是本乡人,又多用大户,以公害私,偷逃赋税,总是难免的。总要这些人干活,也不能尽查,不然无人可用。”
杜宵点了点头:“不错,做事的是人,难免都有私心。我们为官的数年一任,又不得在治下置办产业,最多收些钱财而已——”
见说到这里,董主簿的脸红了一下,杜宵装作没看见,继续道:“那些公人吏人,本是当地的大户人家,谁家里没些产业?以前是他们差事应接不暇,能够不破家产已心满意足,现在县里多了这么多收钱的勾当,只怕不满足如此了。我听说,公社的那几处产业,便有县里有力的公人吏人,安『插』自己家的人在那里做主管。若只是贪图俸禄也罢了,怕他们下其手,饱私囊。”
此次公人轮差,便有手力莫伦贪图俸禄和手的一点小权,不舍得放弃,向董主簿行贿。董主簿家无余财,受不了诱『惑』收了,见杜宵有些心虚。刚才杜宵说的话,好似知道了自己受贿一样,让董主簿分外难堪。好在杜宵不追究,董主簿才放下心来。
其实杜宵哪里知道董主簿收了别人的钱,他只是不关心罢了。这种事情防不住,只要看好了把事情办好,别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现在的官员不许在治下置办产业,官员没有动力参与地方的经济事务,公吏可不一样。他们本出身大户,政策靠他们执行,好处当然是他们先得。
这是一些职位的公吏必须轮差的道理,既然防不住他们舞弊,那大家轮流来做。官员最怕的不是公吏营私舞弊,而是怕他们私下里把持政务。只要权在自己手里,随时可以收拾他们。
见杜宵彻底把权放给自己,董主簿便不再坚持,把册子收了回去。临离去,想起一事,对杜宵道:“对了,我进来之前,见一封州里来的公,说知州相公要来本县巡视。”
听了这话,杜宵不由皱起眉头:“都是通判每季遍巡各县,怎么知州要来?”
董主簿道:“哪个知道。许是本县夏税最早交齐,知州要来奖赏吧。”
杜宵摇了摇头,心里不信。虽然与夏竦接触得不多,杜宵却知道,依夏竦的『性』子,要奖赏只会把自己叫到州城去,断没可能自己跑到县里来的。他这次要来永城,对自己只怕不是什么好事。
祝行走在汴河大堤,路边的小贩不住地向他问好。
见到一个挎着篮子卖桃的半大孩子,祝行随手抓了一个最大的,咬了一口,对那孩子道:“你倒是伶俐,这些日子附近卖桃子的少,当能卖个好价钱。”
那孩子躬身谢过祝行,挎着篮子向人群密集的地方去了。
祝行吃着桃子,看着码头熙熙攘攘的人群,心感叹自己命好。在码头做拦头,以前可不是个好差使。衙门里每日有定额,要是收不来,可要自己掏腰包补足的。而衙门定的数额,从来是不可能用正常手段收足的。要么违法收税,要么跟游手闲汉勾结,到处去查行人带的货物。可祝行一当差,县衙便废了码头这里的每日定额,改为收多少是多少。当然,与此对应,另加了查税的人员。
现在码头收税,是由商户去买税纸,祝行收税之后填写画押,然后由另一个吏人稽查。至于像那孩子一样的流动小贩,现在规定不许收税。是以现在码头这里,基本没有固定的水果摊,多是这种半大孩子的小贩。至于固定的水果店铺,是给汴河买卖大宗货物的人准备的。
杜宵当然知道这样管理其实对商业不利,因为小贩不收税,他们的成本又低,会让一些特定的店铺经营不下去。如水果小吃,有这些小贩在,店开不起来。开的店少了,收的税也少,最终影响经济发展。但这样做的好处,是给贫民提供了一条谋生出路,减少游好闲的人。
经济发展与惠及民生,并不总是合拍,能够保持步调一致的。这之间有个平衡,官方把握着大的方向,使整个社会平稳前进。不许流动小贩做生意,当然会有人在这里多开几家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