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奏疏如惊涛,心中波澜壮阔(第1/2 页)
第三百四十七章:奏疏如惊涛,心中波澜壮阔
即便君威如山,马文升心中却难掩一丝苦涩。
兵部舰队覆没,堂堂大明,竟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几艘风雨飘摇的破船,以及一位庶吉士的孤注一掷!
身为兵部尚书,马文升本应挺身而出,力陈停止下西洋之议。然而,他如今已无颜再提异议。
更令他自嘲的是,内心深处竟暗自祈祷,那狂放不羁的徐经能够奇迹般归来,为大明开启新的航路。
这无疑是狗急跳墙的心理,明知渺无希望,心中却仍抱有一丝侥幸,或许那桀骜不驯的王不仕真能化险为夷。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大明的天子,却无法驾驭这片浩瀚无垠的海洋。
在那王命难至的深海之处,风暴肆虐,波涛汹涌,汪洋大海对于大明而言,如同一片神秘莫测的迷雾,背后潜藏着未知的危险,大明一无所知。
弘治皇帝早已下达旨意,此事遂不再深究!
他是一位胸怀宽广、勤政爱民的君主,对他而言,与其日日为此忧心忡忡,不如脚踏实地,专注于眼前的国事。
弘治皇帝神色淡然,说道:“朕信太子与林卿家,林卿家既为其弟子担保,下西洋之筹备,便照旧章程,继续进行。”
他稍作停顿,续道:“今日太子与林卿家前来禀报安置流民之事,亦为朝廷要务,众卿家一同聆听。”
刘健心中纷乱如麻,但听到皇帝的话,不禁收敛心神。
他深知皇帝心中亦波涛汹涌,却也明白皇帝必须保持镇定,以他的威严,以他的冷静,给予天下百姓以信心。
作为内阁首辅,他同样肩负重任,只要皇帝和他这位首辅能够保持镇定,众臣百姓方能安心,各自尽职尽责。
刘健深吸一口气,面露微笑,恭敬答道:“臣遵旨。”
“赐座。”弘治皇帝轻挥衣袖。
诸臣一一落座,目光如炬,齐刷刷投向太子。
朱厚照深吸一口气,声音坚定:“父皇命儿臣赈济密云灾民,幸无负使命,此为赈灾奏报,恳请父皇御览。”
厚厚一叠奏疏,林蒙一份,朱厚照一份,堆叠如山,令弘治皇帝初见时,心中不禁为之一震。
刘健等人心头亦是一震,暗自思忖:这……竟是如此之多?
在这密密麻麻的文字海洋中,他们早已游刃有余,但这一次,恐怕文字的巨浪高达十万浪涛,滔滔不绝,仿佛一部未完的史诗。
他们不禁皱起了眉头,心想:竟有如此冗长?
刘健的头皮不由得一阵酥麻,回想起那洪武年间,一位大臣的冗词连篇,竟招致了洪武大帝的雷霆之怒。
传闻那位大帝身形雄伟,战马驰骋间便征服天下,而那大臣却瘦骨嶙峋,一番滔滔不绝的演说后,洪武大帝怒不可遏,将他按倒在地,鞭笞了整整一柱香的时光。时至今日,提及此事,人们仍心有余悸。
自那以后,朝臣们再不敢如此罗嗦,有事便简明扼要,因此,万言书在这朝廷之中变得尤为罕见。
弘治皇帝面对这一叠厚重的奏疏,眼中闪过一丝轻蔑。
“奏疏,还需这么多废话?”
萧敬小心翼翼地捧着奏疏,送到弘治皇帝面前。皇帝不以为然地翻开,却意外地发现,第一行文字竟没有一丝拖沓,直入主题。
“张三八,家有三口,老母年逾五旬,身患重病;幼子张小虎,七岁童稚,安然无恙;密云藤庄人士,力大无穷,勤劳朴实。若老母得以安康,可安置于西山耕作,或调入匠房施展才华;若不幸离世,明年春日,可令其子赴西山求学,同时命张三八出大同,远赴边关,拓荒开垦……”
“李六,家室七口,兄弟四人,子女三人,李六之弟,手有残疾……”
弘治皇帝的瞳孔微微收缩,这份奏疏简洁有力,毫无多余的修饰。
每一户的详细信息跃然纸上,从人口到家庭状况,从伤病到子女性格,每一笔都细致入微,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每个人的姓名、年龄、特长乃至在西山的表现,描绘得栩栩如生。
弘治皇帝不自觉地望向了朱厚照,眼中闪过一丝震撼,继续深入阅读。
这是他生平首次收到如此详尽的奏疏,无论是能吏还是庸官,上报灾情时无不笼统概括,而这太子的上奏,堪称史无前例。
看似粗糙的文字之下,每一户的调查都直击人心,而在李六的名字之下,更是有着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