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自从汉高祖在对匈奴作战中遭逢“白登之围”,深知汉朝的步兵车战难以匹敌匈奴的骑兵部队,就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用一个女子的温柔之躯,抵挡匈奴的千军万马,从而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
细君公主为汉朝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以其生于江都,史称江都公主;又因远嫁乌孙,别称乌孙公主。她饱读诗书,爱好文学,妙解音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元狩二年(前121年),其父刘建因谋反事发,畏罪自杀,武帝不忍殃及无辜,便令细君留居江都。年幼的刘细君在家难与皇恩交相缠结的环境中刻苦自励,逐步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明达大体的品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后来成就其人生大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曾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又以和亲形式和这些小国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对付匈奴的压迫。当时,西域地区最大的王国是乌孙,与匈奴相处最近,成了主要争取的对象。
原先乌孙国世世代代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于是乌孙国与匈奴成为世仇大国。汉武帝派使者两次出使乌孙,表示愿派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团结起来,共制匈奴。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汉书·西域传》)
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细君以皇室公主的身份远嫁乌孙,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车队从江都出发,行经安徽灵璧时,刘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以至于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有《灵璧手印篇》记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以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诗中“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等句,倾注了诗人对这位前贤的景仰之情和缅怀之思。
细君公主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昆莫见了自然喜出望外,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
于是,这右夫人和左夫人面临的不仅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的胜利,必须获得足够的权力。
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很快便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却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以昆莫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建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
有歌写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旗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
和亲姊妹:细君和解忧(2)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当这歌辗转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时,汉武帝对细君深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国予以慰问。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早已死去,于是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也继承了祖父的妻妾。这在大汉王朝被认为是禽兽般的行为,在匈奴及西域等野蛮之邦,却被奉为传统。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于是派人上书汉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其国,从其俗,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请你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继续做好和亲工作”。细君既然得不到汉廷的支持,只得“入乡随俗”,含悲忍辱再嫁。然而,无法化解内心悲痛,愁绪百结,勉强支撑了3年,为新夫生下一女。因产后失调,再加上恶劣的心情始终无法排遣,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死时才25岁。
据说细君公主还是乐器琵琶的首创者,晋人傅玄《琵琶赋·序》中云:“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盘圆柄直,阴阳序也;四弦,四时也。以方语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