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第1/2 页)
第二百一十章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第十五更
可就是因为上位的是陈叔宝,所以在他当了皇帝之后,天天声色犬马,不是填诗作词,就是纵情声色,对于所谓的朝政基本是理都不理。
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不闻外事,更是宠信贵妃张丽华,所有政事一概交于张丽华处理。
张丽华很聪明,能言善辩,鉴貌辨色,记忆特别好。当时百官的启奏,都由宦官蔡脱儿、李善度两人初步处理后再送进来,有时连蔡、李两人都忘记了内容,张丽华却能逐条裁答,无一遗漏。起初只执掌内事,后来开始干预外政。“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到了国家大事也“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的地步。后宫家属犯法,只要向张丽华乞求,无不代为开脱。王公大臣如不听从内旨,也只由张丽华一句话,便即疏斥。因此江东小朝廷,不知有陈叔宝,但知有张丽华。
内外大臣专迎合为事。尚书顾总博学多文,尤工五言七言诗,溺于浮靡。后主对他很宠信,游宴时总会叫上他。顾总好做艳诗。好事者抄传讽玩,争相效尤。山阴人孔范容止温雅,文章瑰丽。后主不喜欢听别人说他的过失,孔范在这方面善于为后主饰非,因此后主对他宠遇优渥,言听计从。孔范曾对后主说:“外间诸将,起自行伍,统不过一匹夫敌,若望他有深见远虑,怎能及此?”从此带兵的将帅微有过失,就夺他们的兵权,刀笔之吏反而得势。边备因此越加松弛。此时文武懈体,士庶离心,覆亡即不远了。当时朝廷有狎客十人,以顾总为首,孔范次之。君臣生活穷奢极欲,国力却逐渐衰弱下来。
最终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朝的最后一口元气被女子和奸佞败坏殆尽,陈叔宝也兵败被俘,陈朝灭亡。
而作为曾经的皇族,却被沦为阶下之囚,陈氏家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作为陈氏的后人,他们能对陈叔宝的感觉好了才怪呢——尽管陈叔宝是他们的家主,地位崇高无上,但那又如何?败家子就是败家子,哪怕你是老祖宗,该看不起你还是看不起你。
干笑了一声,李贞准备放大招了:“本王就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年轻而自卑,因为年轻就是希望,就是无限的未来啊。正好,前几日本王做了一篇文章,今日便诵读出来,与诸君共勉吧。”
“哦?殿下又做文章了?这可是很难得的,属下可要好好鉴赏鉴赏。”薛仁贵立刻兴奋道。李贞会作文章他是知道的,早在三岁的时候,李贞就在那一次的考核上,曾经以一篇《伤仲永》而震惊了不少人。后来甚至李世民还将其传颂天下,不少读书人都以此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方仲永作为反面例子,时刻警惕,使得自己绝对不要做方仲永这样的人。
同时,李贞的名号也在士林中传唱,不少人都称呼李贞为天才,就算他此生不是亲王,只要好好读书,以后也局对是一代儒家巨擘。只可惜李贞后来越走越偏,最后竟然直接偏离了儒家的范畴,反而喜好奇技淫巧,兵书战阵,这让不少名宿感到失望,觉得士林要损失一个人才了。
更有些敌视李贞的人拿着《伤仲永》当着李贞的面大加嘲讽——你李贞小小年纪就写出了《伤仲永》,到现在自己却成了书中的主角,这实在是莫大的嘲讽啊,哈哈哈……啊……
面对这样的人,李贞基本上都是一个巴掌呼过去,然后命令狗腿子们将其痛打一顿完事。只是当面的嘲讽好解决,但架不住有些人在背地里说啊,李贞也没有办法解释——难道李贞要告诉外人,儒家的教义只能治国却不能强国,想要强国就必须尊重工匠?他要真敢说出这样的话来,那他将迎接整个儒家和世家以及半个朝廷的敌对,那他可就真的完了,别说当太子当皇帝了,能不能活着到死都不一定呢。
只是李贞这些年来基本都在读书,写的作品并不多,但几乎每一篇都是精品,可以传世的那种,每一篇都会迎来不少士子们的追捧——这也算是一件奇葩事情了,儒家士子鄙视李贞的为人,却十分推崇他的作品,这话听起来很是别扭,但已经成为长安的一个常态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如今李贞又有新作问世,自诩为‘文化爱好者’的薛仁贵顿时就兴奋起来。
“本王这一篇文章名叫做《少年大唐说》,谨以此文送给天下的少年们。”没错,李贞这一次准备抄袭的就是梁启超老爷子的《少年中国说》,只是改了个名字,内容还是一样的。
“那我就洗耳恭听了。”相对于薛仁贵等人的激动,陈天录却并没有表达多大的兴趣,他的性格其实按照后世来说的话,其实就是一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