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声明:本书由霸气 书库 (。。)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第一章 融洪流求真理风雨何所惧国共合作实现之后,中国共产党多次作出决定,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以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
1926年春。长沙火车站。
月台上,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眼眶里有一滴泪水在转动,他强忍着没有让泪水掉下来。
年轻人的身旁站着一位穿着长衫、留着胡须的中年人,手撑一把红色的油纸伞,一双旧布鞋上沾满了泥土,浑身湿漉漉的。
只见这位留着胡须的中年人走上前去紧紧地握着青年人的手深情地说:“德华,湖南省委选你去学军事,我们觉得你很合适。今天就算告别吧!”
叫德华的青年人激动地说:“服从组织决定,绝不辜负省委的希望!”
中年人从怀里掏出一本书递给他说:“这本书送给你作个纪念。此去黄埔,望你好自为之!”
“感谢曹先生,”青年人兴奋地说,“我是从您那里接受真理的。《向导》周报我已读完了,现在我把它还给您!”
说着,青年人从行李包里取出两本书。
这个青年叫许德华,还不满十八岁,是长沙师范学校第十一期的学生。
他被中共湖南省委选送到黄埔军校去学习。前来为他送行的中年人名叫曹典琦。他既是许德华的国文教师,又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咣当!咣当!咣当!……”火车启动了,师生握手告别。许德华跳上火车,轻轻地向先生挥手……
这个青年人,就是后来战功卓著、赫赫有名的、荣膺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许光达。
1926年夏。黄埔军校。
绿树环合的校舍,一幢挨着一幢坐落在夕阳的余辉中。远远看去,整个军校像抹了一层绯红,羞答答的。
黄埔岛,距广州四十里,林木葱茏,山峦起伏,南连虎门,是长洲要塞,广州第二门户。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曾在此修筑长洲炮台,以御外敌。孙中山把军校设在此处也是看中了这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战略位置。同时,这里四面环水,与闹市隔绝,便于兴学讲武;何况,还有一批旧房舍可利用;在当时南方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不可能不对此有所考虑。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小小的黄埔岛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而饮誉海内外;更没有人想到,在以后漫长的革命斗争中,昔日的同窗好友会成为枪炮下你死我活的敌人,酿成一幕幕超越个人的民族悲剧。
走近军校,一块醒目的校牌映入眼帘: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琅琅的读书声和洪亮的操练口令声连成一片,不绝于耳。有几个学员正在向墙壁上刷标语:尽忠革命职务;实行三民主义;拥护革命政府……
这时,一队学员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向门口走去,歌声响彻云霄: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路还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宁,发扬本校精神……
许德华走在队伍里,热血奔涌,心潮难平:就在几个月前,他还是一个师范学校的学生,一个文弱书生。而今,他已经成为黄埔军校的入伍生学员。
他想起了离校时,留给家人的那张八个字的纸条:“南下求学,诸事勿念”;他想起了那风驰电掣般向南方奔去的列车;他想起了家乡的小河、田野、灌木林……那里给了他欢乐与忧愁,幸福与悲哀。
这一切像层层浪花,一阵阵涌上心头。啊,黄埔!我开始了新的征程!
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十一大队学员宿舍。
许德华、廖运周、廖昂等几个同学正议论纷纷,争执不休。
“蒋校长逮捕了海军局李之龙局长,说他调中山舰到黄埔要搞武装暴动,劫持蒋校长!”一个同学不安地说。
“还逮捕了大批共产党人!”
“这是破坏革命!”
“对!国共合作是总理倡导的,为什么要逮捕一大批共产党人!”许德华不平地说。
“李之龙擅自下令调舰,不是搞阴谋暴动是什么?劫持蒋校长就是破坏革命!不逮捕他逮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