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桑�睦锵胱龈龊眉谈福�导噬献鲎偶γ�返恋墓吹薄5�俏颐强吹剑�炅兆羁�嫉陌�墓ナ剖且恢趾⒆悠�拇拷嗪吞煺妫�锩娉渎�硕园�钠诖�涂释�2荒芩德炅站褪歉鲂栽缡旒潭�钥悍艿娜耍�录胖械穆炅斩园�睦斫饩褪钦庋���衔��褪荶uo爱。这样,玛琳的继父就无法拒绝,拒绝Zuo爱就意味着让玛琳失去对爱的期望,然而,他又没有能力承担Zuo爱的后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两难中的角色。
也因为如此,玛琳的继父越Zuo爱就越有负罪感,而不是像洛丽塔的继父那样越Zuo爱越没有负罪感,因为他们俩的出发点的本质就不同。
这部片子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对玛琳和洛丽塔这两个处境相同的女孩子的生活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方式。两个女孩子太相像了,但是洛丽塔对生活的理解就是逃避,逐渐地她逃无可逃,她只有靠着戏弄继父感受到自己的胜利和快乐,她最后的归宿是逃到一个性无能的人那里,这时,她再也不用怕性对她的伤害了。洛丽塔逃到了生活的反面,她逃避的结果是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在玛琳那里,同样的生活处境竟然产生出另一种思想。玛琳是想方设法地尝试男女之事,她在用这样的方式促使自己成长,那是一种无助下的自助。影片的结尾很明显地昭示着这一点,玛琳再也不是以前的小女孩了,她用一种近乎于自杀的方式迅速地成熟了。
同是娇艳的花朵,可以壮烈地凋谢,也可以平凡地成长。两个几乎相同的题材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错位和两种不同的审美效应。对电影家而言不在于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对读者而言不在于看什么,而在于怎么看。
本片导演贝特朗·布里耶是法国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重要导演之一。布里耶1932年出生于巴黎,父亲伯纳德是小有名气的影视演员。早年布里耶曾为流亡巴黎的美国导演约翰·贝里担任助手,在拍摄了一系列真实电影之后,1974年他拍摄了引起轰动的剧情长片《圆舞曲女郎》,这部充斥着享乐情趣的黑色风格的影片不仅使他步入法国著名导演之列,还捧红了两位男主角杰拉德·德帕迪约和帕特里克·迪瓦尔。同样由这两位影星主演的《掏出你的手帕》获得197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此后的20余年,布里耶不断延续着他那些带有争议性的创作题材,拍摄了《继父》、《美得过火》、《我的男人》等多部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
本片主演帕特里克·迪瓦尔曾是法国有名的童星,和德帕迪约被视为法国电影的未来巨星。迪瓦尔特有的脆弱、敏感气质曾为他带来荣耀与幸运,也为他带来致命的伤害。1983年7月16日,年仅35岁的迪瓦尔在巴黎的一间旅店神秘地开枪自杀,这与他最后一部影片《所有人的天堂》里的情节如出一辙。
你从《继父》里能看出帕特里克·迪瓦尔最终会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两难生命吗?
贝特朗·布里耶在本片表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对人类隐秘情感的独特诠释。
2。有节制的表演和有节制的影像。
3。对话不多,但是重要元素。
4。欧洲人独有的幽默。
'小说'活力(一)
青年画家考尔手持一罐红色油彩站在白色墙壁前。罐中的油彩已经滴尽,画布的一角有一块红色油迹,脚下是一滩红色油彩……
突然,考尔开始一边咒骂一边抛弃油罐,扯下画布,毁坏画架——精神危机中的画家比真正的疯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刻,考尔的女友比莉还在卧室酣睡,有如白色枕巾、蓝色床罩上的一块瑰玉。
考尔来到卧室,小心翼翼唤醒比莉,恳求她为自己做模特——发泄够了,总不能什么都不做。
“省省吧,说过不再为你摆姿势了。”比莉眼睛都懒得睁开。她是广告模特,下午还要赶场,况且她根本就不相信考尔已经克服心理危机,这是情绪正常的表白。
考尔急了:“你知道,没人帮助我画不出来!”
看样子睡不成了,比莉伸懒腰起床:“为什么我每次总被你说服?”
“因为你爱我,甜心。”
两人来到画室,比莉发现考尔又毁了一幅没有完成的画作。她褪去蓝色睡衣,袒露玫瑰色的玉体,告诉考尔:我只有一点时间,不知这幅画你能否完成?什么时候完成?也不知道我们是否还会有鱼水之欢?
“也许可以吧。”考尔回答。
显然,无论作画还是Zuo爱的激|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