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1/4 页)
“皇上向下官索要《农政全书》,说是听中兴伯所言下官著有此书。下官想问的是,中兴伯从何得知下官有此书?”徐光启盯着钟进卫,想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事。
“啊,这个,我猜的。”钟进卫耍无赖了,看徐光启这神情,好像这本书还没有出来。
徐光启无语,心道,你猜的,就告诉皇上,这可是欺君啊!这事你也敢做,真够大胆的。
“难道你没有么?”钟进卫试探着问徐光启。
“下官唯实没有这本书。”徐光启无奈地摇摇头。
“那你一共写过那些书或者文章之类的。”钟进卫估摸着徐光启应该是没有整理出书稿。
其实徐光启到死都没有出过一本叫《农政全书》的书,这本书是他的门生陈子龙整理了徐光启留下的书稿后,在徐光启死后六年才出版的。
徐光启捋着长须,想了一会,然后才回答钟进卫道:“下官写过或译过一些东西,按照次序给中兴伯说说吧。”
“好,好。”钟进卫连忙答应。
“万历三十一年,出《毛诗六贴讲义》四卷,万历三十五年,译《几何原本》六卷及《测量发义》一本,万历三十六年,有《测量异同》、《甘薯疏》。。。”
“等等,刚才你说什么?”钟进卫一听,好像有个敏感词,连忙打断了徐光启。
徐光启被打断,有点意外,不过还是按照中兴伯的要求再说了一次:“有《测量异同》、《甘薯疏》”
“对,就是这个《甘薯疏》,你说的这个甘薯,是不是就是长在土壤里面,大块根茎可食,土上面的是藤状枝叶生长,也可食。”钟进卫说着激动起来了,自己记得后世的红薯,也叫蕃薯,甘薯的名字。这东西可是粮荒必备之物啊。
“中兴伯也知道此物?”徐光启见钟进卫准备地描述出甘薯在地里的情况,不由问道。
钟进卫再也坐不住了,站了起来,走近徐光启,惊喜地问道:“这甘薯在那里可以拿到?”
徐光启有点诧异钟进卫的表现,想了下对钟进卫说道:“下官好吃这蕃薯,来京师赴任的时候带了一些,早已吃完了。”
钟进卫一听,有点失望,怎么能吃完呢。
“听闻中兴伯自海外归来,这甘薯也是传自海外,难不成中兴伯也和下官一样好吃这甘薯不成?”徐光启自动脑补钟进卫刚才激动的原因。
第一百四十五章 推荐甘薯
“不是想吃,是想向皇上推荐这种甘薯。”钟进卫无奈解释道。
“哦,中兴伯以为这甘薯可以推广到大江南北?”徐光启一听,心里一动,连忙询问。
“岂止大江南北,大明全国各地都可以种。不但可以种,而且还是耐旱高产作物,是百姓粮食补充必不可少之物。对了,你不是写过这《甘薯疏》么,你不知道?那你的《甘薯疏》都写了什么?”钟进卫有点疑惑。
徐光启有点惭愧,老脸微红,对钟进卫道出了《甘薯疏》的前后来历以及为什么最终没有向皇上推荐的原因。
原来,这甘薯,原是海外吕宋之物。当地西洋官府严禁甘薯出口,万历二十一年闽人陈振龙密携薯藤,避过出境检查,带回福州试种。
是年,闽中大旱,五谷少收,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甘薯可以救荒。金允试种,俟收成后呈验。当年,试种成功,金闻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
万历三十六年,长江以南发大水,稻麦都没有收获。徐光启的门客莆田徐生多次给他送了甘薯种子。徐光启试种成功,遂写《甘薯疏》意yù推广。
《晏子chūn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观念在明人中根深蒂固,徐光启在甘薯疏序中对这种观念提出了质疑,以甘薯为例,倡导不同地区的作物不一定就不能互相引种。
老百姓没文化,看不到徐光启的《甘薯疏》。士大夫不愁吃喝,加上长江以南地区,次年麦稻丰收,基本不愁吃,所以没几个人cāo心甘薯是否能在当地引种,甘薯的引种就极为缓慢。
徐光启后来又忙于科学研究,中外交流和宦海生涯,也就没有向淮河以北极力推广,更是没有向朝廷推荐,怕万一有问题被政治对手弹劾。
甘薯这种产量极高的农作物,就以极缓慢地速度在民间传播着,一直到清初才推广到全国。
钟进卫听完不禁哑口无言,要是明朝就有专门的农业研究院研究农作物产量的话,甘薯早就会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