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的实在重量了。这问题的解决要依赖物质的引力。
任何小孩从会走路时起就很熟悉于万有引力的效应了,可是最深刻的哲学家也不能真正明白它的起因。依照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学说,将所有地面上的东西引向中心去的力量并不仅存在于地球的中心,却由于构成地球的一切物质的共同努力。牛顿还把他的学说更推进一层,说宇宙间一切物质都吸引着其他的物质,而这引力的大小是依两者之间距离增加按平方规律减少的。这就是说,距离加1倍,引力的大小就要除以4;远3倍除以9;远4倍除以16,依此类推。
承认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四周的物体就都有自己的引力了,于是我们又有问题了: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测出这引力的大小呢?数学理论说明,同等比重的球体吸引其表面小物体的力量与其直径成比例。一个直径60厘米、密度跟地球一样的球体的引力就只有地球重力的两千万分之一。
于是,绝顶聪明的卡文迪许用了一个极其巧妙的方法,测定出了万有引力的大小。他用一根很细的石英丝来悬挂一根两端有两个等重铅球的轻质金属竿。然后在其中一个铅球旁边放上第三个铅球,通过石英丝扭曲的程度,就可以测得这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了。这种测量是异常精巧而困难的。所用的工具虽然在原则上来讲是极简单的,但是我们必须记得,引力的大小还不及这两个小球重量的千万分之一呢!要找出一件重量不超过这引力的东西的确非常困难,不仅是一只蚊子的重量,就连蚊子的一条腿所受到的重力,也要大大的超过测出的引力。假如把蚊子放在显微镜下,由专家施行手术将它的触须切下一部分来,这个重力大概可以和这两球之间的引力相比拟了。
赫尔(Heyl)在美国度量衡标准局所确定的万有引力常数是最精密的。这种测量的结果使我们知道,地球的平均密度比水的5.5倍略多一点。这比铁的密度稍微小了一点,可是比平常石头的密度却大不少。由于地球外壳的平均密度仅是这数目的一半,所以地球中心的物质被强大的压力压紧得致密无比——不仅比通常铁的密度大得多,简直要超过铅了——事实上,目前主流的理论认为,地核的中心那种无比紧密的物质,很可能就是大量致密的铁。我们可以把地球的中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大铁块。
。。
纬度的变迁
我们知道地球在通过其中心在两极与表面相交的一根轴上旋转。我们想象自己正站在极的中心,在地上竖一根棒,我们那时就会被地球带着每24小时绕棒旋转一周了。我们能感知到这种运动,是因为我们能看到太阳星辰都由于周日运动而向反方向水平运行。可是我们更有一个伟大的发现——纬度的变迁。旋转的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那一点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个直径约18米的圆圈中作可变而不规则的曲线运动。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精确地找到北极上的那一个极点,那我们就会看到它每天移动10厘米、20厘米或30厘米,并且绕着一个中心点转,它有时离这点近些,有时则远些。它照这不大规则的路线运动下去,约14个月就能绕成一圆圈。
讲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奇怪,相对地球这样大尺度的物体,这小小的变动是如何发现的呢?回答是:利用天文观测,我们就可以在任何夜间测定当地铅垂线与当日地球自转轴所成的精确角度。1900年国际大地测量学会(International Geodetic Association)在地球四面设立了四五个观测点来测量这种极点的变动。一处在盖瑟斯堡(Gaithersburg),另一处在太平洋岸,第三处在日本,第四处在意大利。在这以前,在欧美的许多地方已经完成了类似的观测。
上述这种变迁最先是在1888年被德国的库斯特耐尔(Küstner)发现,他从许许多多为别的目的而进行的天文观测中得出了这个结论。从此以后,这方面的考察就一直延续下来,目的是确定上述的变迁的运动曲线。直到现在所知的只是这种变迁有些年份较大而有些年份较小。从结果来看,在七年之中定有一年北极点会划出一个比较大的圈子,而三四年后它又会保持数月几乎不离中心。
地球自转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天文观测资料的分析中得到证实,这种变化的幅度约为1毫秒。此外,地球自转的不规则变化还包括周期为近十年甚至数十年不等的所谓“十年尺度”变化和周期为2~7年的所谓“年际变化”。十年尺度变化的幅度可以达到约3毫秒,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最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