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宫学斌前行的历史脚印,他既采访与宫学斌一起创业一起工作的人,又求证与他同时代共命运的人:夏仁胜不是用写史的人去感受历史,而是以农村社会底层寻常百姓通过对国家大事件、大政策、大背景的感受去认识历史,去认识民族的兴衰,妙在渺小,贵在深入,仅采访札记就达100多万字。
创作来源于生活,这似乎是句老生常谈的话,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非容易。一个夏天的中午,夏仁胜驾车采访养猪专业户尹宗德。因为天热苍蝇多,他便把人让进开着空调的车内长谈。也是应了莱阳人太实在的话,那尹宗德打着满是猪粪猪尿的赤脚,毫不客气地盘腿坐在后车座上,唾沫星子直喷,滔滔不绝。还有好多次,夏仁胜登门采访曾被宫学斌辞退的几位干部职工,起初他们一个个印�亲邮�常�炱ú环乓桓觥K�阌彩悄萌攘橙ヌ�思业睦淦ü桑�志囱逃值慊鸬模�侔闾趾茫�惶托睦锘安蛔摺>萃臣疲��瓿芍泄�┐迳缁岣母锾剿髡吖�П蟠�恰断缂浯蟮馈罚�娜适す膊煞�203人,行程累计达6万多公里。
在一年多的具体写作冲刺阶段,夏仁胜扔掉传统的用笔书写,试验性地换成电脑操作,边干边学,熟中生巧,不知不觉就完成了眼下40多万字的稿子。都说人过三十不学艺,看来这是一句偷懒的话哩。
。 想看书来
夏仁胜在《乡间大道》新闻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如果说《乡间大道》真得还值得翻一翻的话,那么,首先我要感谢本书的主人公董事长宫学斌先生。因为被传者的人物质量,决定了这本书的份量。其次,我还要感谢那些曾经被我采访过的人们,是他们帮助我在岁月的深处打捞已经感光的底板,以至才有了曝光后的色彩。另外,我更要感谢今天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记者朋友,感谢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兼总编辑张景岩先生和副总编辑韩亚君先生,感谢作家苏小玲先生,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吴方泽先生和庄伟女士,是他们精心编撰之后发给我一张“准生证”,《乡间大道》才得以呱呱坠地的。
记得2004年初春,还在我尚未决定撰写《乡间大道》之际,我88岁高龄的老母亲因病住院,宫学斌闻听赶去探视,我老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这老板我在电视里就认识你,你们龙大的厂歌我还会唱呢!说罢,开口就唱:“咱们龙大人,都是黄土地上的人”,歌词虽然有即兴的创作,但对宫学斌的赏识却是发自内心的。母亲的赏识就是儿子的赏识,人间百善孝为先,单为一个“孝”字,我洠в欣碛刹恍垂�П蟆�
后来,我走进宫学斌的老家,在暖烘烘的炕头上采访之余,有三位年届七旬的老农委托我,说是宫学斌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了,从山沟沟里走上金銮殿了,与国家主席和总理大臣们同朝为官了,他们走得近,能递上话儿,请你让他捎个口信,就说咱老百姓感谢现任政府免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啦!我被这番话深深地感动了,单为这三位老农的真诚,我也要为农民写一本他们自己喜欢的书。
无疑,宫学斌是中国农民的优秀代表,他70年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妙在渺小,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百姓体味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应该多姿多彩的。从儿时村头游戏的孩子王,到年轻时的窑场书记,宫学斌就像一颗硬壳的种子,风霜雨雪,天旱地涝都不怕,给个泥坑就发芽!终于,到了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一个更新的机遇被他逮着了。其实,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预留的,本书第三章第三节第59页里有记载:1975年春天,新上任的窑场书记宫学斌砸了“大锅饭”,在全场实行了责任承包制。这一举措,比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责任承包制的文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整整提前了三年多!
本书第六章第四节第160页里也有记载:正当股份制在我们党内激烈论争之中,宫学斌悄然发明了一个胜利奖,从车间正副主任到正副厂长经理,人人有任务份额,年年有浮动指标,超额完成的部分,按比例层层提成。这种提成,就叫胜利奖。他让公司起草了章程,凡胜利奖一律不发到个人手里,年底只发银行现有利息,权当借的,一旦资金宽裕了,再分批分期归还。并明确规定,如果因故被辞退或开除的人,不管积累多少奖金,全部归公司所有。这种不是股份制的“股份制”,加大了功过成本,减少了一些人犯错误的几率,在企业内部发挥了很好的凝聚力。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