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欣铮�皇奔洌�滞废镂财浪倒��ぃ�信�仙俪圃薰��ぃ�庹婺�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领域的一大奇观。
七月流火。在湖光山色的深圳东湖之滨,深圳市委宣传部主持的《魂》剧座谈会正在一栋高雅凉爽的别墅内举行。
在与会的众多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和新闻工作者当中,身着大红短衫的老艺术家、深圳电视台演员剧团团长祝希娟格外引人注目,她那快人快语的爽朗性格,不减当年《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的女英雄风采。作为《魂》剧的总策划并扮演剧中老教授的祝希娟,详细介绍了《魂》剧的创作过程。
1995年夏天,在海南省举行的“红色娘子军”建军纪念会议上,祝希娟认识了一位毕业于哈军工的老同志,交谈中,祝希娟对目前好剧本太少颇多感慨,那位老同志提了个建议:“祝导,您不妨拍一部哈军工的片子,您只要了解一下哈军工,就一定会产生灵感。”祝希娟接受了这个建议。她说:“深入了解哈军工的历史以后,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五六十年代中,我们国家竟有这样一个英雄群体,为了国防现代化,哈军工人无私奉献,许多人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啊。作为一个热爱人民军队的文艺工作者,我义不容辞,一定要把哈军工搬上荧幕。拍摄过程中,哈军工校友都全力以赴支持我们,80岁高龄的刘居英院长不顾年迈体弱,通宵达旦审读剧本;85岁高龄的卓明书记,让出自己在小红楼的住房,让剧组在家里拍了三天戏;许多离退休的哈军工老教授们,自愿扮演群众演员,主动寻找当年哈军工的各种物品,为拍戏提供道具。沈阳军区‘老虎团’的官兵们一听说拍哈军工的戏,不计任何报酬,来了1000多人,冒着严寒,在军工大操场上参加拍摄。军乐队的同志真是好样的,嘴唇被冰冷的乐器粘破,流了血,可没有一个同志叫苦的。可以说,《魂》剧的拍摄过程,就是哈军工精神发扬光大的过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引 子(2)
“哈军工精神”,成了这个座谈会讨论的主题。大家一致认为,发扬“哈军工精神”与当今“两个文明”的建设,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乃至政坛上的反腐倡廉,都有密切的关系。
《魂》剧导演黄仁忠说:“哈军工人有一种人格魅力,拍摄过程中我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可一想到陈赓院长和他的战友们当年在这里艰苦创业,一看到周围的老哈军工人那火一样的热情和朴实无华、豪爽坦诚的风格,我们剧组全体人员就什么困难也不在话下了。”
哈军工和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友们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他们都以亲身的经历,回顾了“哈军工精神”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刻影响。
深圳市资深文艺评论家尹昌龙博士在座谈会上的精辟发言,以《灵魂颤动》为题发表 。他在文章中说:“应该感谢《魂系哈军工》这样的好作品,是它把我们再次带入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光辉里,并传递给我们精神的火焰和敲击灵魂的力量。它让我们重新记起建国之初那样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人们在百废待兴中建设新家园和新生活的热情,也记起陈赓大将这样的一代元勋,他们举重若轻的气度和振兴民族的梦想,以及哈军工这样一所有神秘色彩并在一夜之间崛起的现代大学和其阳刚的校魂。”该文的结尾说:“回顾这所大学的精神,其意义是深远的。因为这所大学的故事,同时就是一个熔铸灵魂的故事,它所传达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一所大学自身的历史。哈军工的校名消失了,但哈军工的英魂永存,《魂系哈军工》一剧,就是今天的人们为她重塑的一座纪念碑。”
十月金秋。《魂系哈军工》获1998年度国家电视剧评选的最高奖——“飞天奖”。
整个下半年,笔者受校友们的委托,在业余时间里忙碌于《魂》剧VCD光盘的策划、制作和发行工作。许多熟悉的年轻人就经常向我提出一些有关《魂》剧的话题。
“当年的哈军工真是管得那么严吗?”
“那位战斗英雄,文化基础那么差,何苦去读大学呢?”
“你们那个年代真够刻板的,为什么不准许大学生谈情说爱呢?多没劲啊!”
这许多问题,引起我的深思:真实的哈军工,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许多看过《魂》剧的哈军工校友们谈起剧情,兴奋之余,心中多少有一点儿缺憾。
“不太像。剧作家不太了解哈军工,与哈军工当年的气魄和真实的人物形象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