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沈鸿仔细回忆了一下那四个选项:A�放弃这件事;B�用仪式驱鬼;C�看心理医生;D�到图书馆查找相关时期和地点的报纸。
没错,秦怡说得没错!
对于沈鸿和秦怡所处的环境来说,A选项中所说的放弃显然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这一系列的恐怖通过主观的放弃就可以解决的话,谁还会担心呢?
而B中所说的“驱鬼”则更会让沈鸿觉得匪夷所思。
沈鸿知道,香港和台湾似乎对那些驱鬼的事情很热衷。家里出现了什么怪事或者不吉利的事情,都要找道士之类的人做法,除一除“脏东西”。可那是在港台的文化中。在大陆,和道士大致可算同行的巫婆神汉早就归于封建迷信,被扫除殆尽了。在一些偏僻的农村或许还会有市场,可是在北京这样的都市,实在不现实。
所以,“驱鬼”显然也不可行。
“看心理医生?”
当然,如果只是一个人出现了妄想症之类,那么这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但是沈鸿和秦怡所看到的事情很难用“产生幻觉”这样简单的理由来解释。这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也就是说,这三个答案只不过是陪衬。
这道不知从哪里来的题要告诉他们的实际上是最后一个答案!
“D到图书馆查找相关时期和地点的报纸。”
沈鸿的心里怦怦乱跳,他觉得一个始终被迷雾包裹着的东西忽然间清晰了一下,那雾也迅速变得稀薄起来。他甚至能够看得到迷雾后面物体那黑乎乎的轮廓了!
没错,时间大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地点当然就在这个校园,甚至更确切地说,是在后湖。而且,他们甚至知道两个没有姓的情侣的名字——“战辉”和“琴”!
而且,北大很早就开始有校报了,记载着学校的一些大事。如果真的如这道选择题的答案所提示的,那么就一定能够从中找到线索。
沈鸿兴奋地把这些想法告诉秦怡,秦怡也一脸的兴奋。
沈鸿看了看表,时间显示是7:30。距离图书馆每天晚上十点钟闭馆,还有两个半小时。
“我们现在就去图书馆!”
沈鸿拉着秦怡的手走出了餐厅,踩着校园的小路,感受着晚风的吹拂,两人快步向图书馆走去。
北大的图书馆距离湖区并不远,在未名湖的南岸,隔着第一教学楼和一条不算宽的主干道就是图书馆了。
北大的图书馆全国闻名。解放前,北大藏书已经很丰富,解放后迁址到燕京大学之后又接收了老燕大的图书馆,再加上后来的不断购进,而今的藏书量在亚洲的大学里已位居首位,其中有不少国内外罕见的古籍善本。
图书馆分为旧馆和新馆两部分,旧馆在西,新馆在东。
旧馆的年代较早,是最初图书馆的主体。后来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逐渐不能够满足要求,于是学校就在旧馆的东边开辟一块地修建新馆。
趁着百年校庆的东风,新馆装潢一新。现代化的电子门,红外线感应的卫生间,技术先进。
气势雄伟的新馆面朝东,正对着学校的东门,和未名湖、博雅塔一起以“一塔湖图”闻名天下。
可是旧馆却始终不见修葺,依旧保留着先前的结构。里面的装修、采光种种设施都不能与新馆相比。
它就像一个不被重视的又黑又瘦的孩子,缩在角落里。
虽然新、旧馆在内部相连,但不知怎么的,总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就好像两个不同人种的婴儿被强力胶水粘在一起成了连体婴儿一般的不合适。
虽然修建了新馆,但是由于生活区的方向,很多时候大家到图书馆去还是从旧馆的南门进去。
两个人来到图书馆门前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
风吹着松树,发出沙沙的声音,从旧馆大大的窗户里面射出的灯光让远处的夜更加黑暗。
远远的,沈鸿看见南门门口略显昏暗的路灯下站着一个保安。
走近了,沈鸿终于看清了那个保安的脸。
那是个女保安,她面无表情,好像一尊塑像一般站在那里。见沈鸿和秦怡走过来,她伸出了手。
“证件!”冷冰冰的声音让沈鸿有些寒意。
沈鸿和秦怡掏出了各自的图书证。
女保安看了看图书证上面的照片,却并不再对照两个人的面容,就直接把图书证还给了他们。然后,她就又站直了,恢复了刚才雕像一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