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1/4 页)
�
(十)“普及革命教育”。要壮大民族革命同志会的组织,既要“普及民族革命教育建立中心思想”,又人“发展集体企图,健全组织责任心”。
这10条原则表面上冠冕堂皇,实则强调的是“走上复兴途径”,加强政治统御。可以说这个纲领是对1936年11月公布的山西省民族革命十大纲领的有意否定,标志着阎锡山思想上的倒退。
《抗战人员必戒二十条》从表面上是对全体抗战人员而言的,实际上条条都有阎锡山的特殊涵义。全文如下:
一、行政不协助军队者必戒。
二、军队妨碍行政者必戒。
三、有武力而不抗敌,图谋扩张势力者必戒。
四、凭藉政权作威作福者必戒。
五、藉抗敌工作而施报复之行为者必戒。
六、言论行动力足以挑动阶级斗争者必戒。
七、假合理负担之名向人民勒索者必戒。
八、颠倒是非,排除异己者必戒。
九、抹人长、攻人短,只见人错,不见己错者必戒。
十、只顾自己利益妨碍或诋毁抗敌整个设施者必戒。
十一、军队扰民者必戒。
十二、以人为机器,不与人共心者必戒。
三、扶旧抑新(5)
十三、诬良民为汉奸,私没家产者必戒。
十四、滥委人员,成立游击队,强迫人民供应者必戒。
十五、对抗敌工作一意孤行,不恤人民痛苦者必戒。
十六、越权处罚汉奸者必戒。
十七、以旧习惯、旧认识,妨碍抗敌之行为与认识者必戒。
十八、固执错误、袒护错误者必戒。
十九、行为不光明磊落,批评不虚心接受,不认错、改错者必戒。
二十、抗战不力与抱悲观心理或持失败论调者必戒。
这20条有些内容是为限制共产党和牺盟会决死队而制定的,其目的就是防止共产党发展抗日武装。由此可看出其政治态度有所改变。
《抗战必要条件六项》是:
一、巩固人心。
二、解除人民无谓痛苦。
三、严密组训民众。
四、军民打成一片。
五、加强民族意识。
六、摧毁敌伪政权。
此外,阎锡山还特地议定了“厘定区、县战时编制”“统一动员机构”“严格执行合理负担”三案,进一步从法令制度上缩减牺盟会和决死队的权力。
两次“古贤会议”,一次秘密,一次公开,中心内容一个为军事,一个为行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都阎锡山推行扶旧抑新政策的具体步骤。凡有政治头脑的人都是可以看出,阎锡山这两次古贤会议的目的,在于通过整顿和扩充旧军力量来限制牺盟会、决死队和其他新军进步力量的发展,并企图在“消除新旧摩擦”的过程中,逐渐扩大旧军,削弱新军,以巩固和壮大其统治力量。
秋林会议
1939年3月25日至4月2日,阎锡山在秋林镇召开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即“秋林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师、独立旅长以上的部队军官,各区专员、保安司令以上的行政干部,以及一部分县长、“公道团”县团长、牺盟会县特派员等正式代表102人,列席代表65人,共计167人。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报告抗战情势,检讨过去的错误,并决定今后工作的目标、路线和方法。
会议开始,阎锡山即为会议定了基调。他说:“武汉失守以后,抗战越来越困难,二战区削弱了,只有共产党、八路军壮大了。现在,我们要自谋生存之道。” 为此,他在开幕词中提出这次会议精神为“讨论加强抗战力量,争取最后胜利,奠定复兴基础的全盘办法”。
根据对抗战形势的认识,阎提出:“天要下雨,要赶快准备雨伞”。所谓“天要下雨”,意思为蒋介石要开始对日妥协与*了;所谓“准备雨伞”,就是说山西也应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早做好*、和日的准备。
会上,阎锡山提出“无条件存在”和“走上抗战最高峰”的口号,意思是说抗战已经达最高点,一时难以见分晓,当前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抗战,而是谋求自己的“存在”。因为“存在就是一切”,“抗战只是手段”。因此,他对其心腹们说,要学“狡兔”一样有“三窟”,“我们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窟窿,才能存在:第一个窟窿是日本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