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王昭君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汉书》《后汉书》对她有所涉猎,但篇幅很小。《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虽然也对王昭君的一些逸闻有所记述,却也未必可信。可是,历代文人墨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数量当以千计。所以,我们今人所知道的王昭君,与我前面讲过的西施、虞姬差不多,更多的其实是一个艺术形象。
既然是人造的,就挡不住这个艺术形象随政治的需要而时常“变脸”,王昭君一会儿是布满泪水和愁云的怨女,一会儿又是洋溢愉悦和豪情的使者。民间对王昭君的处理就不像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那么讲究了,将其列入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的“四大美女”完事。不就是一个女人嘛,有什么比授予名冠古今的美女更高的奖赏?
根据历史的记载,王昭君就是很简单。王昭君名嫱,昭君是她的字,公元前52年出生于西汉南郡秭(音“子”)归县(今湖北省兴山县)。史书称她是良家女子,说明王昭君家可能是当地的乡绅或者书香门第。
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对后宫女人的需求大增,经常要到全国各地选美。汉元帝时,在一次选美活动中,年纪十六七岁、正值花季的王昭君被相中,于是她千里迢迢来到长安,进入后宫等待皇帝的选择。然而她苦等了好几年,却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更不要说被宠幸了。所以,在王昭君的心里,对自身的感伤和对皇帝的怨气是少不了的。
王昭君没有得到皇上的封诰,在后宫里始终也就没有任何品阶。这说明她在那批选美出来的女孩子中,似乎不是特别出色,在后宫也就是个宫女,比使唤丫头强不到哪去。西晋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却为王昭君的没遭宠幸提供了另外一个说词。
当年汉元帝后宫女人太多,他老人家工作忙,没工夫自己去挑,于是想出一个既偷懒又实用的办法,他专门安排了一些画工为后宫佳丽画“写真集”,每天晚上汉元帝就靠翻“写真集”定夺跟哪个女人睡觉。后宫的女人为了能被皇帝宠幸一下,就得纷纷贿赂这些画工,好让他们把自己画得“艺术”一些。贿金的价码是十万左右,最低不少于五万(不知道这是什么货币的计量单位,反正不少)。
但唯独王嫱不知道是没钱还是赌气,抑或是自恃貌美,就是不服这个“潜规则”,始终不肯出钱,所以她的“写真”一直就画不好,自然也提不起皇上的兴趣。后人又在此基础上添油加醋,说画工在王昭君的肖像上点了一颗落泪克夫的痣,让汉元帝觉得丧气,所以不肯见她。由于当时最有名的宫廷画师叫毛延寿,于是人们就把陷害王昭君的画工让毛延寿一直扛到现在。
这时发生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改变了王昭君的一生:匈奴族的呼韩邪单于来大汉朝要讨老婆。
胡汉和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打”还是“和”,汉朝对北方的匈奴一直是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的,反正不是派大将,就是送女人。
汉朝在立国之初,便与匈奴兵戎相见。汉高祖时,就有大臣提出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但吕后只有鲁元公主一女,不忍让她远嫁番邦。后来刘邦死后,匈奴的冒顿单于居然对守寡的吕后动了感情,派人向她求婚。吕后自知受辱,但囿于国力不强,不敢与匈奴开战,只好以宗室女子乔装成公主嫁给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这以后,胡汉和亲使用冒牌货成为惯例,无论是嫁给匈奴还是西域诸国藩王的女子,都是号称不愁嫁的皇帝女儿,其实是宗室郡主冒充的。整个西汉一朝,共送出去了九个假“公主”。
这次来和亲的呼韩邪单于,与他的兄长郅(音“至”)支单于在争夺权力的大战中落败,走投无路,只好投靠汉朝。所以他在匈奴中属于“亲汉派”,而郅支单于则属于“反汉派”。那还是汉元帝他爹汉宣帝活着的时候,呼韩邪单于跑到大汉,请求皇帝给他做主。由于他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圣上的匈奴单于,汉宣帝也以礼相待,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回匈奴时,汉宣帝慷慨地派重兵和大批粮草护送他到了漠南。汉元帝即位后,呼韩邪单于的死对头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大汉忍无可忍,就把这一支匈奴力量彻底收拾掉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昭君为什么要出塞(2)
呼韩邪单于闻讯后的心情是“且喜且惧”。喜的是自己地位就此稳固,惧的是大汉的确惹不起。于是,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亲赴长安,这一方面是表示效忠,另一方面也是讨些封赏。在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