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页)
“土地的宽广不足以恃,人众的多少也决定不了战争的胜负。吾自起兵以来,与诸豪杰争夺天下,每次面临小敌,亦当大敌来对待,杀鸡也用牛刀,故每战必胜。如今王业垂成,中原虽动荡不安,也不能等闲视之。假若不力戒骄忽,则必致败亡。吾深究过敌情,山东的王宣父子、河南的扩廓帖木儿、关陇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与元之大都互为犄角,岂容长驱直入?若天下可以轻取,则别人早已得手了,还能轮到我?我已观察到元朝确有必亡之机,而吾握可胜之道,即便这样也应持重,方为万全之举,切切不可因骄忽而生不虞。”
刘伯温知他说在点子上,掌大局筹战略,朱元璋确比自己棋高一着,你不服不行,便连连点头称是。
刘伯温历来持重,如今都在头昏发烧,属下将帅们的骄傲情绪必然更甚,朱元璋不由得暗暗担心,思虑再三,决定召集手下将领来共研北伐大计,以统一思想。
他看着徐达等人,说道:
“自从元失其政,君昏臣逆,兵戈四起,生灵涂炭,吾与诸公仗义而起。起初只作保全性命之谋,希望有能安定人民的人出来好跟随他。谁料想自己倒为大众所拥戴,便率众渡江,与群雄相角逐,平定了陈友谅,灭掉了张士诚,闽、广之地也将依次而定。现在只系念中原尚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离散。山东则有王宣父子,狗偷鼠窃,反复无常;河南则有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名义上尊奉元朝,实则跋扈专横,上疑下叛;关陇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且与王保保生死相仇。元朝之所以必亡,机窍正在这里。现在吾拟发兵北伐,诸位有何高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元已成一堵朽墙,但叮嘱部将要持重(3)
常遇春立即站起来说:
“眼下南方已定,我以百万雄师直捣元都,必可获胜。都城已克,势成破竹,乘胜长驱则其余各处兵不血刃,民不惊扰,即可一举攻下。”
朱元璋知道这是诸将的心声,带有轻敌冒进的弊病,必须予以引导,便说:
“元朝建都已达百年,城守必然坚固。如依照尔等主张,悬师深入,则势必屯兵于城下,到时粮饷不继,敌人援兵云集,我师进不得战,退无可据,岂不大败?吾意先取山东,拆其屏障,再回师河南,断其羽翼,又拔潼关而固守,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之中,再进兵元都,它将势孤援绝,不战而克。此时乘胜而西,云中、太原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这才是立足于万全,稳步求胜之道,切不可轻敌冒进。”
久经战阵的将帅们一听,即知这确是万全之策,进可攻,退有据,不由得齐声赞叹。
。 想看书来
发檄文,搞北伐,却要与红巾军划清界限(1)
吴王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二十五万精兵由淮河入黄河,北取中原,完成推翻元朝,统一中原的宏愿。
临行,朱元璋仍不放心,对北伐诸将领说:
“这次征伐是奉行天命,平祸乱,安百姓,故命将出师,必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如今各位将领,没有不勇敢善战的,但遇事持重,驭下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道的,莫如大将军徐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常遇春。然而,吾不怕遇春不能战,只怕他轻敌。吾以前在武昌,亲见遇春看见几个骑兵挑战,便轻身赴敌。那陈友谅手下的张定边,根本不值一提,尚且知道据城指挥,而遇春为大将,不知持重,却去与小校争高低,这完全是吾所不愿看见的,切宜戒之。若临大敌,遇春须领前锋。如敌势过强,则遇春应与参将冯国胜分为左右翼,各将精锐去迎击。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皆勇略冠诸军,可领一军,独当一面。倘是孤城小敌,但遣一个有胆识的将领,付以总制之权,皆可成功。徐达则专主中军,策励诸帅,运筹决胜,不可轻动。古人云:‘将在军中,君不干预者胜。’你可善自体会。”
给诸将交代完毕,他又把徐达召到跟前,抚其肩背,亲切地叮嘱道:
“北伐重任便托付与你了,你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来。此行必自山东起,次第进取。山东古云十二山河之地。大军出动后,须部伍严整,上下同心,细察进退之机,适应通变之宜,使战必胜,攻必取。我虚彼实,则避开它;我实彼虚,则攻击之。五倍于敌,则围歼之。作为一个统领三军之大将,一定要立威任势。威立则将士用命,势重则敌不敢犯。吾曾与诸豪杰相驰驱,察其失败之因,往往是威不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