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任项目经理——负责在香港的借贷。桑达士并没因为华 商纷纷卷入内地贸易而断绝对华商的交往,他认真考察过包玉刚的四人公 司,仍未贷款给包玉刚。 桑达士回忆道:“在1952年,包玉刚的公司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公司, 看不到发迹的迹象。公司的帐目管理并不规范,而且贸易额也太少了。” 包玉刚做过银行,深知谨慎是银行家的职业“通病”,他很理解桑达士, 也力能与桑达士交上朋友而欣慰。包玉刚同时感到,外资银行歧视华人的 一贯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买办人为造成的,他们既是中外商务交流的 桥梁,又是两者间的鸿沟——他们为的是维护既得利益和至尊地位。在某 些时候,中国人歧视中国人,更甚于洋人歧视中国人。 桑达士负责在香港的借贷,在港商眼里,是个比大班还更有权势的人 物。众港商莫不嫉羡包玉刚,某些银行买办对他恨之入骨。事实上,在很 长一段时间,包玉刚并未从桑达士手中借到一分钱。 1955年,初涉航运业的包玉刚,购买了第一艘金安号旧船。桑达士未 给四处碰壁、几乎山穷水尽的包氏一分钱支持。其后,包氏的船队扩大到7 艘旧船,将其中一艘押给汇丰,才从桑达士手中获得小额贷款,作为流动 资金。 桑达士很欣赏包氏低价长租的经营方式,也为环球航运公司的发展感 到高兴。他知道包玉刚梦寐以求造新船,但他仍不打算成全包氏。 当时香港的银行业有一条下成文的规矩,行中人称之为“黑书”:请不 要投资于航运业、航空业和电影业。这几个行业风险极大。 1961年,桑达上与包玉刚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晤,这次会晤,把汇丰 与环球都推向顶峰。 会晤地点在名叫“香港会”的西人俱乐部,两人坐在蓝厅临窗雅座。 包玉刚开门见山: “桑达士先生,我想向日本造船公司订造一艘新船,排水量为7200吨, 船价为100万美元。我已和日本一家航运公司谈妥,船造好租给他们,期限 为5年,第一年租金为75万美元,我想向你借这个数。” 这使桑达士甚感为难。最后两人敲定,如果包玉刚能从日本银行开到LC (银行信用证),桑达士就兑现借钱。结果,包玉刚开到别人都断定开不到 的LC,桑达士君子无戏言,终于打破“黑书”行规,借钱给包氏造船。 关于这件事,本书第三十章曾有记述。在此仍需作说明的是,桑达士 并非完全出于料定包氏开不到LC而贸然与包氏打赌。当时世界航运业蓬勃 发展,市道看好,拥有船只,犹如拥有一座海上金矿,高额的盈利足以抵 消船只的风险。 包玉刚的保守经营作风,与银行业如出一辙,桑达士熟悉包氏,亦熟 悉包氏的环球,所以,他敢与包氏打这个赌。事实上,“黑书”并不是一成 而不可变的。汇丰与环球,联手打破“黑书”中不可投资航运的禁忌。其 后,汇丰与国泰,又打破“黑书”中不可涉足航空业的先例——贷款购买
… 页面 60…
价值更昂贵的大型波音喷气客机。 1962年,桑达士被提升为汇丰银行首脑,两年后,汇丰不但不视贷款 造船为大忌,还与包氏联手合作,直接投资参股航运,到70年代后期,包 氏旗下的船只排水量高达1300万吨,列全球航运业之冠,这也成为另一位 华人船王董浩云指责包氏拥有的船只吨位“煲水”的把柄。 董浩云指责的是事实,这正说明包玉刚与汇丰的关系不一般。 香港作家冷夏、晓笛在其《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借用一句话, 形容包玉刚与桑达士以及汇丰的关系: “桑达士的最大功绩,是发掘了包玉刚。包玉刚的事业,是凭藉汇丰 银行发展起来的。桑达士令包玉刚发达,包玉刚令桑达士升级,令汇丰银 行跑赢渣打银行。” 桑达士的另一大功绩是,他打破了外资银行不贷巨款给华商的陈规。 六七十年代,正是华商迅速崛起、英商徘徊不前的时期。贷款资助华商, 既成全了华商,又为汇丰带来惊人的盈利,银行与客户,从来都是相依相 存、互惠互利的。 同步起飞 1971年,沈弼就任汇丰银行总经理,1986年沈弼卸去汇丰董事局主席 一职,这一时期被称为汇丰的沈弼时代。汇丰银行在沈弼手中获得更惊人 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沈弼的身世作一些简介。 沈弼的英文名Michae1 Sa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