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
在很多时候,绝大多数企业家难以做到主动预见这种外环境战略拐点的出现。他们只能够在一些同行们已经做出反应之后才意识到情况变了,然后他们自己也做出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照常理,大多数企业家应该天生具有一种对机会的敏感和把握能力。这是他们在残酷商战中赖以生存的本钱。但是,我们会看到相当数量的企业家,最终会在拐点出现的时候失手,使企业遇到困难。导致企业家判断能力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相比于工业经济时期,更加残酷的竞争使得现在的企业家越来越难以把握外部环境,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竞争充分导致的商品过剩对环境的影响,新技术出现对原有行业的冲击,资本的无国界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引发的政治政策变化,等等。我们会发现,同样是经营管理企业,在把握战略方面,今天的企业家需要面对的因素比10年前要复杂得多。即便一些非常优秀的商界老将,今天也难免马失前蹄。为什么呢?在10年之前,竞争的不充分使得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不像今天这样变幻莫测。那个时候,企业家只要具备“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本领就能够应对了。我们不需要有太多的提前量,只要对变化有及时反应,企业也可以稳健经营。而在今天,竞争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家的要求,已经远不是及时反应那么简单,而是要求未雨绸缪,要求我们要有“千里眼”、“顺风耳”,做鸭子是不行的。
企业家要时刻保持着对外环境战略拐点的高度警惕和预判分析,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还要关注内环境战略拐点。这里的内环境是指企业的内部环境,准确说是企业的业务状态。知己知彼,攘外安内。企业家在战略拐点方面应该保持的工作思路,我想用下面的术语能表达得比较准确。知彼、攘外是外环境问题,知已、安内是内环境问题。业务状态是企业人才、制度、文化、流程等等,都是围绕着业务而展开的,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企业业务状态的评估通常从两个角度展开:第一个角度是从规模方面,这包括业务本身的销售收入,以及所在行业的地位;第二个角度是从成长性方面,这包括成长速度方面、资本回报率方面、核心竞争能力方面。企业进行这样的业务状态评估,目的在于及时的策略推进与调整。自然而然的是,我们也能够在这种评估中发现战略拐点。
20世纪末,美国著名的世界级企业——施乐公司发生巨大的经营困难。诸多原因之中,一个很直接的因素是施乐公司的一个特殊的营销策略没有及时调整。多年以来,施乐公司的复印机销售都是采取一种赊账的方式,客户购买施乐复印机不必先付款,而是先用。并且,客户也不必按产品价格付费,而是根据购买之后文件或图纸的复印数量付费,即按纸张付费,这种奇特的付费方式是因为20多年前,复印机还是一种价格昂贵的产品,如果要一次付清货款,很多客户还欠缺购买能力,于是,早期的施乐公司就推出了这种分期和按使用量付费的方法。这使得施乐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接下来的20年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一些日本厂商加入到复印机竞争行列之后,复印机的价格日益下降,成为一种越来越便宜的产品。这个过程中,客户一方面是要自己购买产品了,而不是继续从施乐公司像租赁一样按使用付费,另外一方面,简单计算,施乐公司按使用付费的价格也过高。
←虹←桥←书←吧←。
第5节:第一章(4)
而施乐公司未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依旧采用分期付款、按使用付费的销售方式。这使它的市场业绩严重下滑,同时又因为它的赊账,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极高,资金链承受着巨大压力。也许今天我们很难理解施乐公司怎么会采取这样一种奇怪的销售方式,并且对这种方式不适应市场的情况怎么会没有调整。这的确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但是假如我们能够置身于20多年以前,那个时候的复印机被视为工程设备,也许我们就能够理解了。但无论怎样说,施乐公司后来对按使用量分期付款这一策略的固执坚持,使得它由拐点向下陷入困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必须时刻评估公司的业务状态,发现那些可能导致公司业务进步的机会和陷入困境的问题。发现可能由拐点向下的问题是一方面,发现由拐点向上的机会又是一方面。在企业界还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叫做“一二五”。意思是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一亿元、二亿元、五亿元之间是个坎儿。以此类推,十亿元、二十亿元、五十亿元、一百亿元、二百亿元、五百亿元,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