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北魏冯太后(第1/2 页)
冯太后,全名冯氏(名不详),生于公元442年(另有说法为441年),出生地是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她出身于北燕王室长乐冯氏,是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冯氏的祖父冯弘是北燕的末代国君,当北魏兵临龙城(今辽宁朝阳)时,冯弘弃城奔高丽;其子冯朗、冯邈降魏。冯朗在北魏先后出任秦、雍二州刺史,封西城郡公;母亲王氏,是乐浪郡(今朝鲜平壤)人。
然而,冯氏的命运在幼年时便遭遇了重大变故。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冯氏生于长安,不久后,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魏太武帝拓跋焘下令诛杀。按照惯例,年幼的冯氏被没入宫中,成为一名婢女。幸运的是,她的姑母冯昭仪是拓跋焘的妃子,对冯氏多方照应,使得她在宫中得以生存并接受教育。
在姑母的抚养下,冯氏不仅粗通文字,而且见识大有长进。她聪明好学,逐渐熟悉了北魏皇宫内的礼仪和其中的微妙,积累起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养成了复杂的感情性格。
正平二年(452年),太武帝之孙拓跋濬即位,是为北魏文成帝。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大约两年后,十四岁的冯氏因其聪慧与才貌,被文成帝选中,册封为贵人。太安二年(456年)正月,十六岁的冯氏被文成帝册立为皇后。
在成为皇后之前,冯氏已经担当起了养育文成帝长子拓跋弘的责任。拓跋弘的生母李氏在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后被赐死,因此冯氏便成为了他的养母。这一经历使得冯氏在宫中地位更加稳固,也为她日后临朝听政奠定了基础。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英年早逝,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年仅二十五岁。三日后,按照北魏的旧俗,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当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冯氏突然哀嚎着扑向火中,左右侍急忙上前才将她从烈火中救出。良久后,她才苏醒过来。
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氏被尊为皇太后。然而,献文帝即位后,朝中局势并不稳定。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擅作威福,矫诏杀害了异己的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平原王陆丽等重臣。七月,他又成为丞相,位居诸王之上,史称“事无大小,皆决于浑”。
面对乙浑的专权,冯氏没有沉浸在悲哀中,而是不动声色地注视着周围事变。当侍中拓跋丕禀报乙浑即将谋危帝室时,冯氏便密定大计,下令拓跋丕、陇西王源贺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浑,将其诛杀。然后宣布亲自临朝听政,控制北魏政治大权。这一举动不仅稳定了朝中局势,也展现了冯氏作为女性的果敢与智慧。
皇兴元年(467年)八月戊申,献文帝之妃李夫人生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元宏)。冯氏喜得长孙,自然十分惬意。时隔不久,她就决定停止临朝,不听政事,由献文帝亲政。然而,献文帝与冯氏之间的矛盾却日渐激化。
自文成帝死后,冯氏宠爱官宦子弟李弈,使其常入侍宫中。献文帝甚是不喜,以为后宫淫乱,世人也常有异言。皇兴四年(470年)秋,李弈的兄长、尚书李敷的好友和同宗——相州刺史李欣因罪被告发。李欣为了自保平安,自陈李敷有隐罪二三十条。献文帝借机下令将李敷兄弟打入死牢。这年冬,李弈、李敷及其堂兄弟李显德等人同时被杀。李弈死后,冯氏非常“不得意”。
后来,献文帝又把李欣擢为尚书,参决国政,这更让冯氏无法容忍。在冯氏的强大压力下,献文帝曾想传位给素有时誉的叔父拓跋子推,但遭到宗室大臣和宦官的联合反对。无奈之下,他只得在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禅位给不满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
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暴崩后,拓跋宏即位,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这一次临朝听政,冯氏更加注重改革与治理国家。
自太和元年(477年)起,冯氏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巩固统治、增加国家收入。她颁行俸禄制度以防止官吏贪污;推行三长制以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发布均田令以分配土地给农民;推行租调制以减轻农民负担并增加国家税收。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北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冯氏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她下令各郡设太学、置博士和助教,并根据各郡大小招收学生。这一举措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