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冬雪画卷(第1/3 页)
转眼间,已是冬季。
前天夜里,京中下了第一场初雪。
驿站的车马遇到了大雪封路,在城外逗留不少日子。
雪一化,连带着觅食的鸟雀也活泛起来。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仿佛一夜之间换上厚重的冬衣。
从亳州寄回来的书信,也辗转送进了公主府。
书信送回来时,毓心刚好在一旁看着,李意清递给她,她却有些不敢接过手。
毓心摇了摇头:“殿下,还是你看完告诉我吧。”
李意清没有推辞,伸手拆开信件,一行行读过去。
毓心紧张地盯着李意清的脸庞,想要从中看到线索。
李意清看完,将信放回去,对毓心道:“信中说,王嵘已经婚配,娶的妻子是亳州柳氏的孙女,柳慧芬。”
王嵘,便是毓心族兄的姓名。
毓心神色呆滞了片刻,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她喃喃道:“这样啊。”
李意清默然,没有告诉她的是,王嵘并不记得那个儿时救下的女孩。
“这信,你要吗?”李意清问道。
毓心咽下心中的酸涩,微笑这点点头,“要的。我说过,若是族兄喜结良缘,我也只会送上祝福。”
说完,她又有些懊恼,嘟囔道:“新婚贺礼已经是来不及了,便等未来小侄儿出世,再备上一份厚礼。”
李意清看毓心浑然不在意的说着话,应了声好。
毓心匆匆忙忙将书信塞入袖子中后,对李意清道,“殿下,驸马派人传话回来,说今日不必留他晚饭。”
李意清习以为常地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既然如此,便喊上茴香,一道去后院烤羊肉炉子吃,”她笑着道,“司天监说,过几日还有一场雪,天气渐凉,吃了炉子好暖和。”
毓心看李意清全然不受影响,忍不住道:“殿下,自新婚后,驸马已经连续奔波两个月了。”
“就是铁打的身子,也不能这般用。”
李意清神色不像毓心那般苦大仇深,只道:“他心里有数。”
不说元辞章送来的过往手札堆满两箱,怕是科考之前就夜夜秉烛。
即便是这些时日,他每日忙得头脚倒悬,夜里却还能精神奕奕。
反倒是李意清,因着城南的事情憔悴了许多。
毓心提过一嘴,便不再多言,退下去准备待会要用上的炉子。
*
她离开后,端坐了大半响的李意清终于找到机会,松松酸胀的肩膀。
上次她去过城南后,京兆尹对城南上了心,时不几日便送上最新民风情况,落款总要问一句“殿下安好”。
这其中的奉承意味太重,李意清只偶尔回几个字,其余时候都是不管不问。
城南的情况她有派人跟着,与其说是京兆尹口中的“民风已开,昔日锋芒今已收,气象万新,古道热肠邻里间”,倒不如说是“铁骑马踏纷争地,武力显威定乾坤”。
不过民风一事,本就需要内外兼修,改变环境需要一定的时日,而让百姓不再闹事,暂用武力不失为一种策略。
因此李意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永昌河的差事户部和工部合办。
水清司嚷着公使钱不够,可今年西北吃紧,银钱本就不充裕。
元辞章带头和卫尚书交涉,九月里去了卫府三次,皆被卫尚书称病打发走了。
尚书带头作态,底下的人闻风而动。除了方屿,根本没有人手前来帮衬。
可方屿在屯田司当差,能帮上手的十分有限。元辞章只能自取银钱,招平民二十五个铜板一天,早早开始着手清理淤泥堆积,想趁在冬雪前理清河道。
朝堂之上,有朝臣禀告永昌河城南段现状,卫尚书此刻倒是有脸出来认功。
元辞章当众问工部的卫尚书以及水清司的梁侍郎都做了些什么。两人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顺成帝一时气极,派了大理寺查工部上下。
年过七十的右相杨崇礼站了出来,颤颤巍巍向着顺成帝请命,愿领下城南后续完善事宜。
顺成帝盯着缄默的满朝文武,冷笑数声,允了杨相的请求,怒气冲冲地退了朝。
元辞章讲话向来平静,但是他都绘声绘色描述工部尚书的脸色一时间像咽了苍蝇一般,可见卫尚书这次跟头算是栽大了。
李意清没上过朝,对朝堂的事情都是每晚听元辞章谈及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