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如此市场格局,泰康作出了如下的判断:有规模最大的公司,有最富创新的公司,唯独没有以专业化为导向的寿险,这成为泰康创业的一个逻辑原点。
不过,这句话远不如“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有名。陈东升曾说,泰康是左眼看友邦,右眼看平安,两只眼睛看世界。陈东升希望“找最好的葫芦画最好的瓢”,这亦成为其用人的思路之一。
陈东升用人仁义为先,贤亲并举。2005年5月,公司创始人之一的任道德,辞别泰康,转而就任人保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泰康特别举办欢送仪式,感谢任的突出贡献,尤其是分管财务和投资时候的坚持和操守。
除了战略前瞻,泰康最为可贵在于财务稳健——10余年来,泰康没有一笔呆坏账,堪称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这首先要归功于泰康建立了稳健的制度,财务收支两条线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如此,分管财务和投资的任道德“上上下下都是坦坦荡荡的,不加个人的任何私利”。
“我们的股东中,有战略投资者,有财务投资者,也有短期投资者,也曾有人想把泰康作为提款机。……但是陈董坚持两个原则:第一,合规;第二,资产一定要在我们的控制之中。”任道德回忆。
泰康10周年大庆现场,已经离开的任道德被再度邀请上台。回首创业过程,任几度哽咽,依依之情溢于言表。
回想14年(4年筹备+10年工作)泰康历程,任道德感言,“人生中最美好的32岁到45岁的光阴里,我有幸与陈董结缘,有幸得到王老、欧阳总的教诲和指点,有幸在泰康辉煌的历程中付出过心血、留下了足迹。尽管由于工作调动,我已经离开了泰康,但我依然感谢泰康,永远怀念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外界的印象中,泰康人寿特别偏好来自荆楚大地的湖北籍管理人员。而陈东升本人亦是出身湖北,难免让人有瓜田李下之遐想。
这既对,也不对。
泰康人寿系统内部,来自湖北的管理人员的确并不少见。泰康29家分公司的总经理中,出身原湖北分公司的就占了5名。不过,这并非陈东升一己之私,而是另有渊源。武汉分公司是泰康成立之后组建的第一家分公司。1997年第四季度,当时有3家分公司争取筹备开业,人们普遍看好上海、广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未曾想,第一家开业的居然是位于中部地区,经济相对逊色的武汉分公司。
武汉的领军人为辞官“下海”的厅级干部胡昌荣。当时很多官场上的老朋友不理解,甚至以为“老胡”出了什么事情。不过,老胡的首次亮相就身手不凡。时至今日,很多武汉的老保险还记得1998年泰康人寿的千人大招聘。这个有“挖角”嫌疑的做法,吸引了2700多人,一下子引起轰动。
这还不是胡昌荣最大的贡献。
4年之中,胡为泰康培养了大批本土的中高层管理者,这些来自湖北的子弟兵迅速成为各个分支机构的领军人物,例如泰康福州分公司、重庆分公司的总经理都曾来自武汉分公司。甚至在胡昌荣上调北京之后,武汉分公司仍然运转畅通,于泰康体系内部名列前茅。
2000年,胡昌荣出任泰康总公司副总裁兼人力资源总监。
胡昌荣任内,泰康人寿先后从国内外成功地引进了首席精算师(尹奇敏)、首席信息官(王道南)、首席训练官(曾恩明)以及几十名总公司部门和分公司总经理。湖北人胡昌荣不折不扣地成为泰康最大的“组织部部长”。
2000年之前,因为严格的控制政策,泰康只有北京(营业总部)、武汉、广州、沈阳、成都和上海等六家分公司,同时,踏实的泰康也没有异地偷偷作业的“小动作”,因此整体发展并不快,也落后于同期、同城诞生的新华人寿。
这场“泰康—新华”德比,新华一度领先,规模上,新华曾经牢牢占据保费第四的座椅。但是公司间的“德比”不是短跑,而是长跑,新华恰恰输在内功。
中国的寿险公司,规模和偿付能力总是一对矛盾。虽然发展相对慢一拍,偿付能力压力同样存在。1999年,泰康保费6。31亿元,公司总资产18。9亿元,资本饥渴成为第一次私募的动机之一。2000年11月21日,泰康引入瑞士丰泰人寿、苏黎世洛易银行、新加坡新政泰达投资和日本软库银行集团四家外资股东,注册资本从6亿元扩充至8亿元。泰康的偿付能力达到惊人的736%。
其实瑞士丰泰并不是第一家提亲者。彼时之寿险市场,牌照尚属稀缺,因此有超过100家的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