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4 页)
年退出时获得了10倍的收益;首钢2001年出资1。8亿元参与生命人寿,两年后首钢可分享的所有者权益达到2。75亿元,是当年投资额的152。8%。
这仅仅是表面,即使暂时不赚钱,但是保险公司特有的充沛现金流,更让长袖善舞的资本大佬们垂涎欲滴。
最最不济,稀缺之保险牌照亦可转手他人,炒牌照,这亦成为部分资本的小算盘。
这年的3月15日,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召集这28家公司筹备组负责人开会。不过,这次会议却存心要给热心淘金的“资本们”泼冷水,敲警钟。
第一条就是关于投资风险的提示,与会的负责人被告知,“对投资回报周期要有心理准备:从国际经验看,新设立的寿险公司一般要经过6至7年经营才能盈利。”
同时,“保险资金运用受到严格监管,保险资金包括各项准备金、资本金、营运资金、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和其他负债以及上述资金形成的各种资产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渠道、比例范围内进行运用”。
监管部门显然希望传递两个信息:一是保险行业不是暴利行业;二是保险资金不是想用就用。不过,此后的事实表明,被热晕的资本们只有少数听进去了,其余或者心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侥幸心理,或者根本就是为“炒牌”而来。
经过斟酌和挑选之后,2004年6、7月间,保监会集中新批了18家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资保险公司牌照。其速度之快与数量之多,前所未有。这18张牌照包括了8家寿险,3家健康险,7家财产险,即所谓“8+3+7”格局。
链接:保险业“扩容”历史进程
1996年,首次扩容,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新华、泰康、华泰天安、华安5家保险公司;
2000年10月,4家专为合资而设“壳公司”——民生、生命、东方、恒安;
2001年,巧度陈仓,太平人寿与太平保险内地复业;
2004年,中国保监会8年来首度解禁中资牌照,一次性批筹18家中资保险公司,即所谓“8+3+7”;
2005年11月,长城人寿在京开业,截至年底中国共有保险机构93家,其中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6家,财险公司35家,寿险公司42家,再保险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
2006年11月,正德人寿开业;
2007年1月,华夏人寿于西安开业;5月,长江养老挂牌开业;11月,国华人寿开业,成为中国第52家寿险公司。至此,中国保险公司达到104家,2004年保险公司大扩容基本收官。
除了上述18家公司之外,此后还有新公司陆续获得筹备牌照,包括当年12月批筹的阳光财险,以及2006年2月开始筹建的幸福人寿等。
不过,这些新公司的数量和速度均不如这18家公司。同时,由于批筹时间集中于2004年,阳光财险也被纳入广义的18家公司中。
由于新批公司较多,同一时期内居然有两三家公司都以“阳光”为名,难辨雌雄。“真假阳光”成为那个疯狂年代的一个小插曲。新牌照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的资本暗战。事后事实表明,市场低估了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的逐利本性,以及未来的持续注资能力。
而看似新鲜诱人的新牌照更成为很多保险高管的职业毒药,只不过品尝的时间早晚而已。年轻而脆弱的高管们,第一次体验到资本的善变、贪婪、狡诈,甚至是凶恶。
除了民营资本,这一年国有公司和健康的“优等生”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垂青。
6月7日,太平人寿发起的专业年金公司——太平养老获得准生证。同日,“优等生”华泰财险的董事长王梓木也接过了寿险公司的筹建牌照。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再保险也紧锣密鼓地筹建新的子公司:寿险为主业的中国人寿瞄准财险公司;经营财险的中国人保眼热寿险和健康险公司;而已有财险公司的中国再保险则觊觎寿险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
最终,除了中再,其他公司几乎都如愿以偿,甚至超过预期。
现今回首,18家新公司中的8家寿险公司,除了3家公司(华夏人寿、国信人寿和国华人寿)未改名之外,其余的名字均不是申请之名。而未改名之3家公司中,国信人寿已经被勒令停业,成为国内保险商业史上最为短寿的公司。
除个别公司外,多数寿险公司都曾经历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