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2/4 页)
”“公司如何推进国际化战略,如何管理全球风险?”“怎样用中国的品牌,留住富通、荷兰银行的顶尖管理层和客户?”
汇丰坦言,平安是中国管理最好的公司之一,但是布局海外市场通常都是“知易行难”。
时隔一年之后,所有的担忧都被应验,同时超过了最悲观的预期。
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平安和富通就投资明争暗斗,纷争不断,所谓整合只是奢谈;而入股价格,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天价,更可能粘连一堆可能有“毒”的金融衍生资产。
不过,这在当时并不是主流的意见。
投资富通之后的巨大心里满足,激励平安继续海外布局。同时,海外次贷危机导致众多金融机构限于困顿,并购机会隐约呈现。曾经被市场猜测的并购对象包括英国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小部分股份(1),英国保险商保诚集团(Prudential PLC)或英杰华(Aviva)的大额少数股权等。
这亦成为年初之时平安发动天量增发的源头之一。尽管于公开场合,马明哲依然坚持“融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旗下九家金融子公司补充资本金。”
天堂地狱一线牵。
从开始投资富通集团,到为投资损失作减值准备,中国平安经历了10个月的时间。
这10个月,平安交出一笔昂贵的学费:157亿元。
2008年10月6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这157亿元的浮亏将转入公司利润表,并且将在三季报中对富通集团的股票投资计提拨备。平安对自己的投资决策作出了“检讨”,但市场似乎没有理解平安。消息公布后,平安股价连续走低,10月9日下探27。40元的新低。
不过,中国平安的“富通劫”仍未结束。
2008年10月15日,平安持股4。99%的富通集团复牌后暴跌约78%,创上市18年来纪录新低的1。205欧元,平安集团238亿元的投资只剩下约16。44亿元的市值,浮亏额扩大到221。94亿元。
必须有人为此付出代价。2007年初上任的平安保险首席投资官皮尔斯,这位外来的“洋和尚”悄然离职。
拯救平安的还有一丝运气。
虽然平安的天量融资方案在一片质疑声中高票通过,不过,迫于市场压力和承受力,平安最终在2008年5月表示,将在往后的6个月时间里不再考虑A股融资方案。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如果平安的天量融资计划得以实施,上千亿元资金投向海外,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可以想象平安的日子将会有多么的艰难!
这年年底,千万高薪至此或将“作古”。
12月初,保监会下发“限薪令”,要求国有保险企业加强对薪酬发放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于违反规定和程序发放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追究责任。而这一规定,同样需要其他公司参照执行。
中再失策 刘京生失意
和马明哲一样,遭遇薪酬危机的还有中再保险的一把手刘京生。2008年8月前后,刘京生意外被免,中再沉疴浮出水面。
据《财经》杂志报道,“中再在注资后业绩不振,高管管理能力已受股东质疑,而近期不被认同的一次‘奖金事件’,最终成为了此次人事地震的导火索之一”。
中再今日之问题并非一人之过,更非汇金搅局;病之治理结构,佐证亦不充分,究其根本乃是失之战略。
WTO胶着之时,再保险法定业务成为谈判筹码之一,约定逐年递减,直至取消。中再以一家公司之力,承载国家政策的转变。因此,中再分家之时,监管部门网开一面,多批了几张牌照,分别成立了中再寿险、中再产险和大地保险,并控股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打造了中再“一拖四”的格局。
战略层面,借此政策东风,中再获得一家直接保险牌照,希望通过直接保险业务,拉动乃至补充再保险业务。
但是该策略有两个不足。一是未囊括值钱的寿险牌照;二是控制的经纪牌照形同鸡肋。中国第一批保险经纪公司大都鲜有作为,例如上海第一家、国内第三家保险经纪公司——东大保险经纪公司,成为股东加速处置的“不良资产。其挂牌出让的股份,即便价格只求保本,但仍长时间无人问津。而保险公司做中介尚无成功的先例,新华人寿在关国亮时代轰轰烈烈地搞过一段,也归于沉寂。
此后的经营,更是一误再误。中再的特点和特色均在于再保险业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