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和浩特),收复黄河一带察哈尔部千余里疆土。在太祖、太宗这一时期,济尔哈朗在征伐战争中,“出则总军,入则留守”。他的战功与恪守颇受皇室成员与清军将领的称赞,从而得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重用。
其后,济尔哈朗独主镶蓝旗。天聪元年(1627年),清军伐朝鲜,朝鲜小国寡民,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朝鲜国王李倧投降乞盟。阿敏对于和朝鲜结盟毫无兴趣,欲攻其国都。岳托邀请济尔哈朗商量,济尔哈朗表示:“吾等不宜深入,当驻兵平山以待。”于是与朝鲜签订了盟约,随即还师。
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济尔哈朗随皇太极伐明,清军从广宁城旧边出发,进军围攻锦州。济尔哈朗偕同贝勒莽古尔泰等率领一支部队截击了明军的运粮队。之后又移师前往宁远,与明总兵满桂的部队遭遇,随即,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济尔哈朗骁勇善战,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负伤后仍“裹创力战”,士兵深受感染,拼死奋战,最终大败明军,载誉而归。天聪三年(1629年)八月,清军战锦州、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再度围攻明北方各边陲。“十月,上率师自洪山口入,济尔哈朗偕岳托攻大安口,夜毁水门以进,击明马兰营援兵。及旦明兵立二营山上,济尔哈朗督兵追击,五战皆捷,降马兰营、马兰口、大安口三营。”(《清史稿?列传二?诸王一》)此次战役,济尔哈朗率军攻入长城,直入遵化(今属河北)等地,所至多捷。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初设六部,济尔哈朗掌刑部事。清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以军功晋封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
。 想看书来
第二章郑亲王府(2)
崇德七年(1642年)八月,皇太极在沈阳死去,八年(1643年),多尔衮为了执掌实权,立皇太极6岁的幼子福临为帝(顺治),遂联合济尔哈朗同为辅政王。济尔哈朗谕各部官员:“政事先白睿亲王”,而自居其次。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睿亲王多尔衮率师入山海关,定京师。十月,济尔哈朗晋封为信义辅政叔王。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因府第逾制,罚银二千,罢辅政。闰四月,复亲王爵。九月,命为定远大将军,率师下湖广,再立战功。多尔衮死后,八年(1651年)二月,济尔哈朗偕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上奏削去睿亲王多尔衮爵。三月,顺治以济尔哈朗年老,免去朝贺、谢恩行礼。九年(1652年)二月,封叔和硕郑亲王。十二年(1655年)五月,济尔哈朗病重,辞去职务,顺治前往探视,并问他有何要叮嘱的话。济尔哈朗上奏说:“臣受三朝厚恩,未及答,原以取云贵,殄桂王,统一四海为念。”可见他临终时仍对清王朝的统一大业念念不忘。顺治垂涕痛哭曰:“天奈何不令朕叔长年耶!”说完后,恸哭不止,之后命画工将其图像画下。第二日,济尔哈朗病死,葬于北京西直门外白石桥,终年57岁。顺治为此辍朝7日,赐葬银万两,置守坟园10户,立碑记功。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谥。乾隆十九年(1754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下诏配享太庙,复嗣王封号为郑。济尔哈朗有子十一,有爵者四人:富尔敦、济度、勒度、巴尔堪。纵观济尔哈朗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他因为从小与皇太极一起长大,所以在父亲反叛后得以幸免于难,并且一直深受努尔哈赤的信任和重用。太宗即位后,他更是多次担当重任,仕途也是一路通顺。但是,随着多尔衮的得势,他的命运又有所转变,所幸的是他和多尔衮并没有直接冲突,最终依靠军功东山再起。顺治掌权后对他更是礼遇有加,他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直到死后也极尽荣耀,子孙由此繁荣昌盛。济尔哈朗是“八大铁帽子王”中唯一不是努尔哈赤直系子孙的人,郑亲王一系最终成为舒尔哈齐家族中最强盛的
一支。
2。郑亲王府与郑亲王家族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之初,王爷们纷纷在京城建立王府,郑亲王府亦创建于清入关之初。济尔哈朗在大木仓胡同建造了规模庞大、装饰华丽的郑亲王府。此处原是明初姚广孝的府第,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因郑亲王济尔哈朗拥护帝统有功,将此第赐予郑亲王,加以扩建和改造而成郑亲王府。但王府建成后,济尔哈朗仍受命留守盛京(今沈阳)佐理军机。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同为辅政王,为了大权独揽,他处处对济尔哈朗排挤和打压。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府第逾制、擅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