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2 页)
全社会的扩散,也多与此辈的活动有关。
一般来讲,时调小曲得以广泛传播的渠道主要有二:一是通过酒店茶肆妓院等场所的演唱,像明刊《博平县志》称,当时茶馆酒楼里的助兴歌曲,大多“异调新声,汩汩浸淫,靡焉勿振”,即为一证。而唱曲者大多是帮闲型流氓以及同他们关系密切的妓女,如后唐时发迹的苻存审,在陈州当小流氓时,就专在酒楼妓院间唱小曲替顾客“孤老”助兴。《金瓶梅》里,也有不少帮闲如应伯爵之流在妓院里唱小曲的描述,足以想见那些妓女同他们在这方面的“师友”关系。历代轻薄文人的浮艳靡荡之作,每从这些场所汲取素材甚或照搬,更说明流氓文化的影响所及,还不止于民间。
时调小曲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是曲艺演唱。在城市,以勾栏瓦子等固定的表演场合作载体,在乡村则取“社戏”、“庙戏”、“草台戏”等形式。前者主要表现为淫词俚曲对勾栏瓦子的影响,或称双向性的交流。此前举过《水浒传》里蓟州群少编唱小调嘲谑和尚通奸的例子。照该书称,“后来书会们备知了这件事,拿起笔来,又做了这只《临江仙》词,教唱道……”“书会”,就是说唱艺人的协会性组织,这便是瓦舍曲艺在时调启动下丰富自身的生动例证。至于“社戏”、“庙戏”、“草台戏”之类,因为历来迎神赛会等活动多被地痞流氓所控制或由其主持,当然更加是淫词俚曲迅速而广泛地向民众扩散的主要途径。熟悉一点戏曲发展史的读者都知道,众多地方戏曲都经过“讲唱”即曲艺阶段的孕育而形成雏型,这种能够为村夫俗子所理解和接受的“讲唱”,包括其曲调声腔,自然不会是已登大雅的《满江红》《雨霖铃》之类,可以说基本上是时调小曲的搬用与协调,艺人的改造又在下一步。依然是读者所熟悉的《水浒传》,又提供了一个流氓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事例:
据该书第一百零四回介绍:“乃是定山堡内段家庄段氏兄弟向本州接得个粉头,搭戏台,说唱诸般品调,赚得人山人海价看。”段氏兄弟是什么货色?“那段二、段五,最刁泼的,那妹子段三娘,更是渗濑,人起他个绰号儿,唤他做‘大虫窝’。良家子弟,不知被他诱扎了多少。他恃了膂力,和段二、段五专一在外寻趁厮闹,赚那恶心钱儿。邻近村坊,那一处不怕他的?”那么这伙流氓掏钱搭台接粉头来说唱的目的,可是热心于地方文艺事业?当然不是,“他每接这粉头,专为勾引人来赌博。那一张桌子,不是他圈套里?”这个实情,小说里也有描写,“那戏台却在堡东麦地上。那时粉头还未上台,台下四面,有三四十只桌子,都有人围挤着在那里掷骰赌钱。”这就可以看明白了,地痞流氓接粉头给民众说唱的本意,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着力点在诱赌赚钱上,但这种行为,客观上导致了“说唱诸般品调”影响的扩张。再如清季秦荣光所撰竹枝词云“花鼓淫词蛊少孀,村台淫戏诱乡郎。安排种种迷魂阵,坏尽人心决大防”,亦说明这种伎俩由宋元一直玩弄到近世,且清晰地突出了淫词淫戏自身的传播对社会风俗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