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下,并购风险被急剧放大。
中国企业迈向成熟的跨国经营需要一个过程,在决策中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又要走得稳,不能盲目冒进。一些案例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出现过为争取获得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未能充分利用甚至不明智地放弃了低成本优势的情况,结果使得总体竞争力大大降低,甚至因此折戟沉沙,惨遭淘汰。如TCL未能及时将海外生产转移到低成本的国内,实际上违背了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初衷。
也有企业通过先在周边地区设立跨国生产企业,逐步熟悉海外企业运作和市场,产品先以贸易方式打入发达国家,在建立了一定市场基础后,在发达国家建立生产和服务基地,开展产、研、销一条龙的跨国经营。如海尔,可能在短期内要以损失部分低成本优势为代价,以便能在中长期获得更大的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这些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中,有用国内收益补贴海外损失,牺牲部分短期收益,以获得跨期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采取何种跨国经营方式,内部取决于其企业能力、战略目标,外部则受到产业和市场环境的制约,而且企业的竞争力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阶段应采取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并无普遍适用的一定之规。
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解剖典型的企业跨国经营案例,借鉴中外经验,探索符合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之路。
。。
导言:知与行——国际化经营有没有路线图(1)
跨出国门,把企业办到外国去,把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这是众多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目标。从国家层面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已经逐步表现为众多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践。有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另外一些收获了经验和教训。无论这些企业属于何种行业、产权性质,从一开始,她们的成功胜算概率就与一个因素紧密相关——企业国际化战略,这是一切经营活动的原点。
中国企业界这两年出了很多引人侧目的新闻,曾连续并购了Thomson和Alcatel这两家知名跨国企业的电视和移动通讯部门的TCL,宣布从欧洲全线退出;联想在一片质疑声中并购了蓝色巨人的PC分部,正在小心翼翼地学习如何驾驭这艘国际邮轮;海尔在绿地投资和并购的争论中,尝试并购Maytag无功而返。尽管中国企业跨国之“行”跌跌撞撞,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辉煌战绩,但最终能否成功,则充满了未知的变数。千里之行,始于“知”而起于足下。我们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以解析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意识和行动。
一、 国际化战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诠释
对于中国企业如何开展跨国经营,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认识。企业界的实践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如果把国际化经营的起点设定为对外贸易的话,其实,中国的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早就跨出了国界。如果在经济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来看,从加入WTO的那一刻开始,中国就快速变成了开放的国际市场中潜在规模最大的一个板块。当西方企业在勾画自己的国际化蓝图时,中国无疑是他们的重要国际市场;而中国企业一谈到国际化,多数都在讨论如何走出去以及走向何处。
拘泥于国际化战略的定义,也许并没有多大的现实价值。让我们看看一些先行者怎样注解国际化。
联想国际化关键词:摸索
20多年前,联想从“为了生存”起步,辉煌时期曾做到中国PC市场第一名,正如她的名字Legend 所昭示的那样,联想从来没有放弃不断地创造“传奇”'1'。在柳传志时代,联想就早已提出要成为营收超过百亿美元,比肩IBM的国际性大企业。少帅杨元庆更是明确提出,要在10年内把联想建成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2010年进入全球500强。
从联想高层不断修正补充的表述里,我们看到的是对国际化战略逐步摸索的路径。对于为什么要走出去,联想认为企业的根本宗旨应该是保持长期持续增长,而作为一个IT企业,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终必须走出国门,并且必须形成有突出地位的品牌。老帅柳传志常把制定战略比喻为找路:“在前面,草地、泥潭和道路混成一片无法区分的时候,我们要反反复复细心观察,然后小心翼翼地、轻手轻脚地去踩、去试。当踩过三步、五步、十步、二十步,证实了脚下踩的确实是坚实的黄土路的时候,则毫不犹豫,撒腿就跑。”
TCL国际化关键词:敢想敢干
有人猜测TCL,这个由英文字母组成的的名称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李东生的愿望:造就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