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其实是来源于两种角度:观察角度和理论角度。
从观察角度来说,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在某些方面特别得意,却在另一些方面特别失意;或者说,一个家庭里面有很多家庭成员或几兄弟,其中一人可能非常成功、非常顺意,而家族中可能就有其他成员非常失意,付出了很多“负数”的代价,这些代价和那个得到很多“正数”的成员所获得的成就相抵,由此得到了一个和平均水平相似的结果。
如果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则主要来源于佛教的一种说法。佛教说“惜福”,就是要普众爱惜自己的福分。这和爱惜粮食是一个道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指的是每一颗粮食都得来不易,所以我们应该爱惜每一粒米、每一颗饭,这是很多成功人士都在坚持的一种美德。
在这方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霍英东先生。他的午餐通常非常简单——和大家一起吃盒饭,甚至当有客人时,也是如此。他的秘书常常还会特别交代客人:“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吃多少就装多少。”这是因为霍英东先生认为,如果装太多却吃不完而留下剩饭,是极其浪费的行为。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再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户人家,其中有钱人家住在高处,贫穷人家住得比较低矮。这户穷人很善良,他们信佛;而住在高处的富人不懂得惜福,每天都会把吃剩的饭倒进水沟,直接冲走。这些剩饭流经住在低处的穷人家,他们觉得很可惜——虽然他们并没有穷到吃不上饭的地步,但觉得富人家这么浪费东西是很不应该的,于是每次都把这些剩饭捞起来,洗干净、晒干了,一箩筐一箩筐地存起来。
过了几年,这个地方发生了大饥荒,人们山穷水尽,甚至到了人吃树皮甚至是人食人、易子相食的地步。那户有钱人家此时已经沦为乞丐,而贫穷人家却因为惜福,储存下不少东西,反而可以施舍乡亲。因为远亲不如近邻,所以最先得到施舍的就是原来住在高处的那户富人家。富人得到施舍救济之后,当然感恩戴德。穷人告诉富人:“其实我只是把你当年倒进水沟里、顺水流过我家的米饭重新还给你而已。这件好事应该还是你做的,因为这几年从你家的水沟里流出来的这么多米饭,已经救了很多人。”惜福,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它背后的理论依据就是人的福分是有一定的总量的。
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现实生活,也会发觉一些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一些人,官当得很大,但他可能有极大的缺憾——或者生下来的孩子身有残疾,或者是家庭极其不幸,或者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却要面对“狮子吼”。官员是这样,企业家也是这样。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研究佛学的人都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出于平衡的需要。假如你的总福分是100分,如果你在财富方面一下子占去了50分,那么可能在情感或其他人生乐趣方面所能享受的分数就少一点;反过来,如果你非常爱惜你的福分,在每个方面都战战兢兢的,任何时候都谨记某一方面的福分必定会带来另一方面的副作用,那么,也许福分就会分布得比较均衡一些、受用得比较克制一些。确实,福分具有两面性,它像一把双刃剑,当你不心疼它的时候,它可能就会报复你。
2。 人生错误的剪刀差效应
剪刀差是什么呢?只是一种数学模式。打个比方说,你曾经犯了一个错误,相当于在剪刀的一端打开了一寸,那么在剪刀的另外一端等距的地方,会出现一种放大效应。假设这把剪刀很长,你当年犯下的一寸的错误,在很多年以后就有可能造成三尺的后果。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当你在关键时刻、在十字路口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那么你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比方说在文革时期,很多人可能是出于无知或出于政治投机的需要,做了一点坏事,那么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必须为这点坏事付出代价。再打个比方,有个人本来应该活得很好,但因为某一次不小心而感染了艾滋病,那此后还能再幸福地生活吗?
总之,人生当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忽略的,但是有些事情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有些错误的后续影响非常大,我们尤其要注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生命墨菲定律(1)
1。 题解墨菲定律
A、阶段大错位:有牙没豆、有豆没牙
我们的思路经常会被一些固有的东西所牵制。事情永远不会减少,只会增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