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页)
。他没有在斯图加特停留,而是继续步行去了诺尔廷根。路上,一辆马车捎带上了他,而他则苦苦地思索着那一幕不真实的场景,他问自己这次会面是不是真的发生过。
就在同一天,席勒给夏洛特· 冯· 卡尔布写了信:“我找到了一个年轻人,他刚刚在蒂宾根结束了他的神学学业,他的语言知识和所有担任一名家庭教师所必须的所有专业在经过我的询问后都得到了好的成绩。他也懂并且也会说法语并且他(我不知道这一点该算作他的优点还是缺点)还不无诗歌天赋,关于这个,您可以在施瓦本地区1794 年的缪斯年鉴中找到他的诗歌尝试作品。他名叫荷尔德林,是哲学硕士。我跟他当面认识了,并且认为,您一定会非常喜欢他的外貌的。他也表现得非常的正直和彬彬有礼。人们可以给他的人品一个很好的分数,但是他似乎还没有显得完全稳重,不论是对他的知识还是他的行为表现,我都觉得很细致缜密……”
夏洛特· 冯· 卡尔布在耶拿逗留,让人一直等待着她的答复,直到18 天以后她才写信说,荷尔德林先生的事情她必须还要跟她的丈夫商量,并请求席勒,如果席勒不觉得麻烦的话,再跟荷尔德林交谈几次,以对他进行测试。按照席勒的性格描述,这位年轻先生并不是让她感到很舒服,她害怕碰上一个“激性子”。
荷尔德林不耐烦地等待着,他的被施努雷尔和教会监理会寄予厚望的晋升使人感到失望。在过去的几周里,一个平时他并不曾怎么注意的同伴跟他走得更近了,他只是把他当成第一名、一个非常聪明和有上进心的人来尊重的。而现在他必须责怪自己看错了伦茨,怪自己跟他的交往太少了。因为看起来,卡尔· 克里斯托夫· 伦茨和施托伊丁一样,是一个敢于行动和为自己的理念担负责任的人。
Ⅶ 起义前的隐私(7)
伦茨没有出现在公开的考场上,这是一桩丑闻。老师们惊慌失措,整个城市都议论纷纷。院长施努雷尔没有能够成功地规劝伦茨回心转意,伦茨坚持要按照康德的精神去作出行动,并在考试结束后写信向院长解释了他的行为:他不想给人造成假象,让人觉得“这些小小的外部优势”能够促进他更好地去完成自己的义务。伦茨不愿意从自己第一的位置中占任何便宜,但是考试的秩序是绝对不可能被允许变成其它的样子的。也就是说,他从范畴上拒绝了考试。他受到了公爵的惩罚而必须呆在神学院里,1794年初,他拒绝倾听新规章制度的宣读,继而又受到了惩罚并被降级,尽管如此,他还是在3 月份便接受了考试。3年之后,他以助理教师的身份重回修道院,那时候,大学生们已经平静多了。
黑格尔没有再亲身经历这场反叛,那时他已经身在瑞士了。但是他知道伦茨计划了这场侮辱事件,并给予了他支持。如果真的有一个人能够完成这个计划的话,这个人便是这个“伟大的伦茨”。
几天以后他们就必须要分离了。黑格尔的情绪比平常都要显得更为亲切、温和以及不那么受自己的控制。他请求朋友朗诵《许佩利翁》里的片断,陪同朋友去一个他必须在卢斯特瑙所做的布道,连一句批评的话都不说,只是表扬自己的朋友。他们再一次玩闹着练习“用希腊语思考”。
黑格尔出发的那天早上,荷尔德林没有陪他走到岗哨处,而是在老的大礼堂旁边就道了别,他们相互拥抱。黑格尔向他询问他们之间永远的口令:
口令是什么,弗里茨?
上帝之国!
上帝之国!
保重,马上给我写信,告诉我你过得怎么样,生活如何。
而你则要告诉我,少校夫人是否要你去。
珍重!
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这时,出现了一个对他来说并不重要的人,他将成为这个人的朋友。现在还不是,但是他表示有兴趣,对荷尔德林有好感,他观察他,却没有跟他说话。这位好奇心强而举止优雅、并且刚刚开始学习法律的18 岁小伙子据说是雅各宾派成员中最敏锐的人之一,他在秘密组织“黑色兄弟”之中起着最大的推动作用,这个年轻人便是伊萨克· 冯· 辛克莱。泽肯多夫本想把荷尔德林也拉入这次的颠覆活动之中,但是对荷尔德林来说,俱乐部的经历已经足够了,这些狂热者的绝对的想法让他感到反感。
时间流逝,历史飞奔——而他们却感觉不到这一点,荷尔德林拒绝了:他们想根据他们自己的愿望抓住瞬间,但是我无法这么想。
对于他可能辛克莱也已经下定了这个决心,他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