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分否定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在情绪上、言行上有所反弹,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这些人中还有不少“质疑型”员工,“否定”很容易触发他们敏感的“安全”神经,令其感到不安全(让他们觉得自己也一起被否定了),从而下意识的启动自我防护行为——试图通过辩论来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正确的,果真如此,你就不得不费尽口舌让他们明白你的想法和现实情况,但说实话——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
而且,即使你让他们明白之后,因为前面的种种误解和辩论,大家的耐心和积极性都几乎被磨光了,这很不利于解决问题。
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让人感觉你是在“否定”他们。
¨ 如果是个执着、认真的设计师,听到要修改方案,肯定会追问原因,而转述工程师的话,一则未必能讲得清楚,二则其合理性也许会被质疑,这样一来又会引发诸多的争论,也许最终还要请工程师参与进来。
既然如此,不如最开始便让两个工作相关的人直接对话,设计师直接了解第一手信息,省略了很多废话和误解的可能,而且相信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任何人都不会再范同样的错误
¨ 即便设计师真的错了,改正错误、提出补救和全新方案也是当事人应该负的责任,在重新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同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身为管理者,不应当剥夺下属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 工作的沟通通常会令当事的双方更加了解对方,并建立项目、部门成员之间的信任,也有利于提高下属的沟通能力。
操作方向:
《吕氏春秋·察贤》
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宓子则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人民以〕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弊生事精,劳手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随着部门的扩大,工作的增多,一个人怎么可能代替别人做所有的事情,所以了解下属,知道他们的能力倾向,将工作适当的分配授权给下属,这才是一个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能力。而如巫马期一般的事必躬亲,做小吏也许还可以,做大事则不可。
在确保不造成严重损害的前提下,不要去阻止下属的错误决策和失当的行为,因为这是个绝好的积累经验的机会,每个人都是经历了无数的错误和失败才成长起来的,管理者是,下属也是。
允许可能出现的错误存在,工作进行中,总会有这些那些的突发问题出现,解决这些问题是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使你把准备工作做得再到位,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问题,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剥夺下属出错的权利也就意味着剥夺他们获得经验的权利,经历痛苦和失败是必要的。
而且,比经验更重要的却是习惯(碰到问题后主动思考、处理问题的习惯)和方法(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分解的方法)以及应变能力,而这些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洗礼。
但是也必须再次强调一个原则性前提——确保不会造成严重损害,毕竟培训下属的目的是完成公司的利益,如果造成严重的利益损失则本末倒置。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唯一正解
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这种情况?
不管你做什么,做得如何完美,总是无法得到上司的肯定,你的任何方案和点子(大到决定部门、公司前途的,小到办公桌的布置),都会被上司全盘驳回,并且用一大堆看似颇有逻辑的理由一下子压过来,而对你的解释、据理力争不屑一顾,最后的结果往往变成了,你不过是个“跪呈笔录”的“军机大臣”原封不动的把上司的想法和点子记录下来,并且照此实施……
案例:
林和刘几乎同时进入某软件公司的产品设计部,工作指责都是产品内容框架设计,后来林因为分析能力卓著,被老板提升为产品经理,刘则热衷于用户易用性研究,一直在原来岗位上工作,五年后两人的经验积累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刘被调入林负责在的团队任产品设计。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刘发现,自己的设计不论大小,只要一提交给林,便被他批得体无完肤,没有一个得以通过。
开始,刘还是和林据理力争,但每次林总是用一些看似有道理,但又完全无法证实的理论或者逻辑,试图说服刘,而刘当然不会对无法证实的理论买帐,每次讨论陷入僵持时,林立刻搬出权威道:“这个问题不讨论,就这么决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