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页)
很淘气的。小时候也是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也爱藏书。过去大家庭人很多,姊妹弟兄都在一起学习,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像这些《西厢记》《琵琶记》《元曲选》等书籍都有。他们是背着我们看,我们也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又打又骂,又撕又烧,随后也就不读了。咱们女孩儿家不认识字反倒更好。男人们读书如果不明白事理,还不如不读书的好,更何况你我呢。作诗、写字这些事,本来就不是你我应该做的事,当然也不是男人分内的事。男人们读书明理,扶助皇帝,治理百姓,这样才好。只是现在没有听说有这样的人,大部分人读了书倒变得更坏了。这就算书害了他,可惜的是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还不如务农、做买卖,那样起码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这样的女孩子,只应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情才对,偏偏又认识字。认识了字,如果只读那些正派的也就算了,最怕的是读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书,改变了品行,那可就无药可救了。”这一席话,说得黛玉只能低着头装作喝茶,心里暗暗服气,嘴里只能不停地答应一个字——“对”。
在大家行酒令的时候,宝钗听出黛玉提到了《西厢记》,感到很惊讶。过去有句话,叫“女不读《西厢》”,这本书在过去大致上就算是黄书、禁书了。不过,宝钗并没有向贾母她们举报黛玉,而是偷偷地找来黛玉进行了语重心长、推心置腹地教育,为了使黛玉能够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宝钗把自己也读过杂书的“丑事”都坦白了。我常常想,宝钗应该也是喜欢文学的,不然她不可能写出那么好的诗来。不过,在当时的社会,女子读书确实没有用。女子读多了书,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自己的爱情追求,只能使自己变得更痛苦。宝钗的选择,应该也有几分无奈吧。古代读书是为了什么?主要是为了科举,再就是为了以后当官。宝钗对读书的认识也是这样的,这种认识不高雅,但没有多大错误吧。现在读书为了什么?大部分人读书是为了休闲娱乐。中小学生无论读什么书都是为了参加高考,也就是把读书看作是进入大学的“敲门砖”,至于其它目的,好像没多想。
宝钗和黛玉正说着话,忽然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量重要的事。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宝二爷都在那里等着呢。”宝钗奇怪地问:“又是什么事?”黛玉说:“咱们到了那里就知道了。”她们两个人就来到了稻香村,果然见到大家都在那里。
李纨见了她们两人,笑着说:“诗社刚建立起来,就有人要打退堂鼓了,四丫头要请一年的假呢。”黛玉笑着说:“都是老太太昨天一句话,又让她画什么园子图儿,她当然乐意请一年假了。”探春笑着说:“也别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黛玉又笑着说:“可是呢,都是她一句话。她是谁的姥姥,干脆叫她‘母蝗虫’好了。”“蝗虫”就是蚂蚱,特别能吃。这是讽刺刘姥姥贪吃吧。大家一听,都笑起来。宝钗笑着分析:“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说到顶点了。也多亏凤丫头不识字,所以她的话不过是比较通俗的玩笑罢了。颦儿这张刁钻古怪的嘴,那可就了不得了,她用“春秋笔法”,把那些俗言粗语,略加修饰,巧妙简练地说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个字,把昨天的情景全都表现出来了。”“春秋笔法”,就是指用曲折含蓄的说法,委婉地表达批评、讽刺或表扬。大伙儿都说:“你这一注解,也就不比她们两个人差了。”
李纨赶快强调开会的的主题:“我请大家商量商量,给她多长时间的假。我给了她一个月,她嫌少。你们怎么看?”黛玉说:“论理一年的假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现在要画当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弄颜色,又要……”盖用了一年,画怎么能用两年呢?这是一个善意、小小的讽刺把?她刚说到这里,大伙儿都知道她是要取笑惜春,就都笑着问:“还要怎么样?”黛玉自己也憋不住了,先笑着说:“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地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黛玉边说边比划忙忙活活的样子,大伙都拍着手笑起来。宝钗又评价说:“‘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地画’,这句话最妙。昨天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起来却没有滋味。你们仔细想想颦儿这几句话,虽然平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都笑得动不了了。”这宝钗老是在夸奖黛玉,是因为想着安慰一下她呢,还是想着讨好她?不过,她对笑话的看法确实很独到。昨天刘姥姥那一套,可笑但没回味,是搞笑不是幽默。真正的幽默,应该是越琢磨越想笑,笑了以后还想琢磨,每次琢磨起来都想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