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几房太太,我的祖母徐氏是他最后娶的正室。她是无锡一位官宦人家的女儿。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农历三月初五日,卒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
——我的一家
父亲的发迹(1)
我父亲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农历十一月十二日,讳承煜。他在少年时代便被我的祖父从南方带到了北方。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名叫承煦;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叫承勋,一个叫承熹。他们也都生活在天津。父亲中等身材,相貌堂堂。在我的印象中,他平常总穿着西装革履,头发被发蜡固定得纹丝不乱;但在中国的传统节庆,他却爱穿内衬白狐皮的海青长袍。不管是西式打扮还是中式打扮,他在青壮年时代都始终保持着一副绅士派头。他是一个相当精明的生意人。尽管曾在商场上经历过多次的挫折与失败,但是他在自己的青年与暮年时代曾创造了两次事业的辉煌。他做事情,常常是从“零”开始的,可是常常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他堪称“无”中生“有”的高手。
父亲和他的大弟弟承勋都是从天津甲种商业学校毕业的,两人的英文底子都特别好。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受过商科教育,就算是了不起的人才了。父亲从学校毕业后,于20世纪30年代初被招募到四海保险公司——亦即后来的友邦保险公司(AIA)——天津分公司工作。四海保险公司成立于1931年,总部在上海。当时该公司的天津分公司总共只有十几位业务员。我的父亲最初并不是业务员,他是公司的内勤,每日为公司填写各类报表,起草各种关乎不同业务的中英文函件。父亲天生就是一位精明而不怎么安分的人,他进入四海保险公司不久,就看出了该公司在发展人身寿险、储蓄保险方面的卖点与潜力;可是事实上当时该公司的业绩平平。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很好的保险产品却推销不出去呢?他想。于是,他去找公司的总经理,问:“我可否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试一试做营销呢?”总经理是一位老外,他听后说:“你下班后做些什么我不管。你若能做出业绩,对公司有贡献,我同样会付给你酬劳。”就这样,父亲干内勤之余,又当起了兼职保险营销员。说到这里,我想可以借用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一句套语来述说他的营销故事:“看官听说,他这么一干,便干出了一番天地来!”
我父亲担任兼职保险营销员还不到半年,便替公司签回了一张超级大单。买单者是德国驻天津总领事馆的总领事,保额是一万美圆。在20世纪30年代,一万美圆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万美圆。父亲是如何做成这个保险推销神话的呢?原来他在开始从事兼职保险营销工作之后,便决定以高端人士作为其推销的主要对象,因为这类人士实力雄厚,对生命的价值也比普通人看得重。他们要么不买,要买就是大单。我父亲利用自己懂英文的优势,把电话打到了德国驻天津的总领事馆,并指名道姓要找总领事。总领事在听明白他的意思之后,感到很不耐烦,没谈几句就打断了他的话。但是,父亲并不气馁,一次次地打电话过去,总领事则一次次地拒绝。面对父亲的“死缠烂打”,有一天总领事改变了拒绝的方式,他对父亲说:“我现在很忙,等有空再约你吧。”
有了总领事这么一句话,父亲便到总领事馆的办公楼外面守候。到了下班时分,总领事果然从办公楼出来了,我父亲便迎上前去,向他申明来意。总领事脸上木无表情,他一边听、一边去停车场取车。待到发动汽车准备上路时,他发现我父亲已打开后车门自己爬上了车。总领事很诧异,问我父亲:“我要回家了,你上来干嘛?”。 最好的txt下载网
父亲的发迹(2)
我父亲不动声色地说:“我有事要去您家附近,搭您一程顺风车,没问题吧?”
总领事不好拒绝,只好默许。到了总领事的家门口,总领事不理我父亲,径自下车按门铃去了。总领事夫人开门后看见自己丈夫身后站着一位能说英文的中国人,以为是丈夫的朋友,便很热情地招呼我父亲:“您也进屋坐吧!”父亲巴不得她说这么一句,便喜滋滋地进了屋。总领事见此情形,心中不悦,但当着妻子的面不便怎么发作,一个人憋着一股火气上楼去了。我父亲则在楼下与总领事夫人用英语聊开了,越聊越欢。总领事夫人对眼前这位一表人才且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颇有好感,竟把我父亲留下来用晚餐。总领事下楼来吃饭时,看见餐桌上比平日多摆了一套餐具,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吃晚饭时,总领事依旧对我父亲不理不睬,而父亲则和总领事夫人有说有笑。吃完晚饭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