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百事可乐:凭什么与竞争对手平分天下(1)
1921年,阿尔弗雷德?N?斯蒂尔出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一个农民家庭。这个时候,百事可乐公司已经成立三年了。
少年的斯蒂尔就显示了不服输、好挑战的性格。他后来做过工人,当过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了纽约百事可乐公司的一名卡车司机。他很好地把握了人生的方向盘,发动大脑,逐步显露出卓越的经营才华,从驾驶员的位置走到了百事可乐公司国际部经理的坐椅。这期间,他业绩显赫,1964年,又把自己的椅子换成了总裁这一宝座。
他知道自己实际上是坐在火山口上——可口可乐这个霸主不会让他安稳的。
以毒攻毒。
斯蒂尔确立了“市场导向型”经营战略,率领10多万“百事”大军向可口可乐霸主地位发起进攻。20余年的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到八十年代中期与可口可乐拼杀得难解难分。
竞争是残酷的,但冷静下来,分析其各自的策略、战术,无疑会留下许多经验性的东西,也是商战史上宝贵的财富。
那么,斯蒂尔带领百事可乐是如何与可口可乐较量的呢?
斯蒂尔告诉百事可乐人、同时也是向可口可乐发出挑战的信号:百事可乐将全力以赴改变“穷人可乐”的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消费水平普遍提高,斯蒂尔根据市场导向,以新的饮料配方代替原配方,生产出甜度低、味道也比原先好的新饮料投放市场,在广告创意上以高雅的场所为背景,由身着华丽服装的窈窕美女和神采飞扬的男士做模特儿,希望以此消除“穷人可乐”的形象。
6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一代已纷纷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消费的主要对象。市场态势表明,谁赢得青年一代,谁就会取得成功。斯蒂尔针对市场这一变化,把百事可乐广告口号改为:“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拉开了重点进军年轻人市场的序幕。为此,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广告宣传攻势,百事可乐树立为时代潮流和青春活力的象征,而将可口可乐映衬为陈旧、落伍、衰老的代表—— 一群青年人,人手一瓶百事可乐,簇拥着一位两鬓花白的考古学家来到一个牧场的遗址。考古学家在泥土中挖掘出一只棒球和一把电吉他,一一予以辨认,毫不马虎。一位学生又从泥土中发掘出一只满是灰尘的东西,考古学家洗去上面几个世纪留下的灰尘、泥土—— 一只绿色的可口可乐瓶子。
“这是什么,教授?”学生边喝百事可乐边问。
教授再次陷入沉思。
“我想不出来。”他最终回答道。
呵呵,百事可乐的这个广告很快将年轻人拉拢到身边。
百事可乐身边有了生力军,底气更足,又向可口可乐发起新一轮挑战——这一回,百事可乐要改变“跟随者”形象,引导潮流。
其一,瞄准中下层消费者,塑造“大众可乐”的形象。
其二,推出多种不同分量的包装瓶,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而可口可乐的包装瓶当时只有盎司一种。
在外卖市场取得成功后,斯蒂尔开展了一场“攻击性”的促销活动。
从1972年开始,斯蒂尔发起一场试饮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品尝测试活动。
百事可乐公司在美国一些主要的公共场所设置擂台,请过往行人免费、蒙目试饮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然后再奉送一瓶品尝者认为更好喝的饮料。结果,蒙目试饮者说百事可乐“好”与可口可乐“好”的人数之比为3 ∶ 2。百事可乐的甜度比可口可乐高9%,年轻人较能接受甜的口味,当然百事可乐能在测试中占居上风。
7。百事可乐:凭什么与竞争对手平分天下(2)
狡猾的百事可乐把这些场面都录了像,把其中认为百事可乐更好的镜头加以突出,然后拿到电视台反复播放。这一宣传效果非常好,一些可口可乐的老主顾感到,选用可口可乐是相信牌子所误,对可口可乐的忠诚开始动摇。
百事可乐销售量直线上升。
可口可乐一直以老大自尊,对这个后边的“老二”始终没放在眼里,但这一下,老大感到了危机。
在百事可乐的挑战面前,1985年5月1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改变老配方,推出比过去稍甜的新配方可乐。
斯蒂尔一看,乐了。
他认为契机又一次来了,并搞出了三个举动:
一、百事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